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她企盼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望,对异族婚恋的理解与支持即是赛珍珠对此的一大主张。小说《同胞》涵盖了多对情侣的婚恋故事,既有美国小伙与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也有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赛珍珠在这部中后期小说中反映出了渐趋成熟的异族婚恋观。  相似文献   

2.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 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 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 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3.
无形中的有形——赛珍珠论中国小说的形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情节结构方面,赛珍珠的《大地》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而非西方文坛称道的复式结构(横式框架结构);采用句式简单的白描手法叙述故事,而缺少西方现代文学看重的"意识流"式心理刻画;采用复合的叙事角度和中国人视角,而非西方人作者和叙述者融为一体的视角。这使赛珍珠在艺术上不被美国主流文学界看好。赛珍珠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与赛珍珠创作《大地》三部曲时的情况有关,与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到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结构艺术的影响有关,与远离西方文化特别是受到当时西方小说情节结构艺术影响有限有关。  相似文献   

5.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一直被喻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众多相关研究是从文化角度研究赛珍珠如何成功地将中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化传统介绍给西方读者,而很少对其语言风格展开研究。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起读者不同的理解。文体特征反映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中有许多词汇属日常用语,这些词汇与中国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赛珍珠不仅通过《大地》的故事情节,而且通过描写故事的语言特色,发挥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与赛珍珠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论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赛珍珠文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描述与分析,客观地揭示出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在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同时,长期阅读西方小说,同时博览中国作品,特别是小说,最后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发表多篇中国小说论,包括诺奖受奖演说《中国小说》。她的研究跨越中西文化,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同时带有自然而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对话性,并倡导、也体现出一个跨文化对话者所应具备的他者智慧。研究赛珍珠所做的中国小说研究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赛珍珠研究、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对于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赛珍珠的《我的中国世界》为例,从赛珍珠与鲁迅,赛珍珠看汉人与满人之关系,赛珍珠看中国传统教育,赛珍珠看"五四青年"及"五四新文学运动",赛珍珠看中国女性解放五个方面对赛珍珠与中国文化的隔膜进行了探讨。认为,与同时期的中国女性作家相比较,鲁迅所言"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有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家族制度的不同观念切入,探讨赛珍珠对中国数世同堂家庭模式持赞许态度的深层原因,并以近现代的社会学理论和现实例证,对责难赛珍珠这一观点的种种说法,逐条予以辨析、反驳。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后殖民主义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虽一生关注父权文化下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却并不被西方女性主义所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作品选材于地处第三世界的中国,二是作品对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在既定环境下独特挣扎的描述超出了西方女性主义经验和想象范畴。这恰恰体现了赛珍珠超前的后殖民主义意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情况决定了赛珍珠笔下的女主人公不可能变成西方的“娜拉”,否则赛珍珠的小说就脱离了中国社会真实,没有任何信度可言。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在赛珍珠之前,许多西方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描写过中国。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不管是作为被丑化的对象还是被赞美的对象,总是根据西方人自身的需要,而并非中国的实际来描写的。赛珍珠的写作则与此相反,她代表了一种真正去了解异国并诉诸笔端的新的写作姿态。为了建构新的中国形象,赛珍珠在叙事模式的转变、民俗描写、人物选择、语言风格、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模仿等五个方面采取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赛珍珠传播中国文明、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分析,阐述了赛珍珠作为文化桥梁和大学文化的国际使命之间的关系,以及赛珍珠博爱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关系。宿州学院校训中的“友善”“务实”与赛珍珠创办“欢迎之家”并亲自践行她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把赛珍珠的精神内化为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来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崇尚和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就能看出她对儒家宗法伦理观和礼制下所产生的以德化人的"人治"学说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社会法治模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小说与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牢牢把握住了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 ,其小说把“恋土”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 ,将普通中国人展示在西方人面前。同是以农村和土地为题材 ,赛珍珠的小说与 30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在创作角度、思想内涵、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旨在为解读赛珍珠小说和 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