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大饭局     
<正>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  相似文献   

2.
正《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描述十分精彩,其描绘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名为宴会,实则暗藏杀机,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在文章中,司马迁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对鸿门宴生动传神、极富戏剧性的描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司马迁通过对刘邦个性化语言的描写,使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刘邦不喜欢儒生,大骂儒生为"竖儒""腐儒",甚至还做出"儒冠撒尿"的荒诞事,但我们发现在《鸿门宴》中,刘邦集团的处事方法与儒家一致。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以致项羽没有除掉刘邦的理由。让我们立足《论语》加以解读。一、遇事多问"怎么办"。孔子主张遇事要问"怎么  相似文献   

4.
<正>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但可惜的是,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汉高祖刘邦所败,于乌江自刎而死。剖析项羽的失败,其性格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化险为夷     
鸿门宴后,范增杀刘邦不成,又向项羽献策:假装把南都封给刘邦,看他是接还是不接。如果接,那就说明他想占据一方,屯兵选将以谋天下,可设法诛杀;若是不接,则是违抗王令,照  相似文献   

6.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6,(11):92-96
胜败非天命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则是个平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那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他身上有贵族的那种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号称西楚霸王,而且他非常勇敢。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  相似文献   

8.
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知名的一对生死敌手。刘邦从平民起宾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沛公登上王位,霸王乌江自刎。再读历史,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10.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良悲情     
(一)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刘邦与张良曾经是一个最佳组合。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一旦结束,促成他们构成最佳组合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个最佳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  相似文献   

12.
西方历史似乎近是一种“英雄性”的。如讲政治,古代从亚历山大到罗马凯撒,到了近代法国的拿破仑,这不过是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讲。这是由一个领袖,领导一个集团,而成功了那时的一番事业。这都带有一种英雄性。而中国呢?“集团性”更重于英雄性,所以好像不见英雄性。 楚汉之际,项羽与刘邦两人争天下,显然项羽带有英雄性,而刘邦好像没有英雄性。两人相比的话,项羽是一个英雄,刘邦不是一个英雄。刘邦以平民为天子,出身卑微,而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大皇帝。这一事业的完成,主要靠的不是刘邦个人的英雄性,而是他善于领导,发挥集团的作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以一平民为天子。我们如拿他个人的全部历史来看,只有昆阳一战,表达了他的英雄性。但他的全部事业的完成,也像汉高祖,重要的还在他的集团性。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14.
坐席定成败     
耿涛 《领导文萃》2009,(6):55-58
鸿门宴上,西楚霸王之所以放刘邦一条生路,原来只是因为刘邦识相地挑对了自己的座位。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诺千金"出自西汉初年的大侠季布,他在汉文帝时代,曾经担任河东太守,后来也在河东去世。汉高祖的仇人季布是秦汉之际楚地人,少年时就是个重信义、守承诺的侠客,武功非常好。后来投奔楚霸王项羽手下做将军,抗击暴秦。楚汉相争时,季布便常常跟着项羽攻打汉王刘邦。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好君主,但不是个好将军。只要是自己带兵打仗,就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在刘邦打败  相似文献   

16.
《秘书之友》2015,(2):1
张良,刘邦的首席谋士,曾为汉朝的建立及稳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参考和借鉴的。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路遇刘邦,彼此惺惺相惜,他便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  相似文献   

17.
正"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在文中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揭示得可谓淋漓尽致。笔者在对项羽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经过进一步思考发现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其实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位人物很少为人们所提及与议论,在此,  相似文献   

18.
冯兴振 《决策》2010,(12):90-90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9.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20.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2,(9):112-114
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杀其父的章节。话说《史记.项羽本纪》有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