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它由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两种利益形态构成.生态利益公平分享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资源的公共物品理论、资源社会性理论以及生态正义理论.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与不同主体发展的差异,以及多元利益实现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律制度的构建最能直接保障生态利益的公平分享.通过完善现行的区域补偿制度、生态税制度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为重塑生态利益分享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符合生态学需要的生态学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前提,提出了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盟的方案.他认为,阶级斗争的角度是当前寻求生态正义的革命主体的正确思路,无产阶级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福斯特关于生态正义理论的理论努力对于我们当前思考带有全球性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但现有生态补偿定义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生态补偿实践的进行。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分析发现,前三个统筹强调对人的补偿,即利益的协调;后两个统筹更强调对自然的补偿,即环境的协调。基于科学发展观,我们将生态补偿重新定义为利益环境的双协调。生态补偿中的利益协调主要指对人的补偿,包括为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提供动力的补偿;维护和保持相关者利益均衡的补偿。环境协调主要指对自然的补偿,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的保护性投入。利益环境的双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生态补偿现有定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实质是对利益的合理划分。利益失衡和利益冲突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利益妥协作为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利益均衡,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培育利益妥协意识,促进利益群体均衡发展,建设利益沟通和利益妥协机制等有效途径,有助于引导社会利益关系合理化,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热点问题,如何从法律上构建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制度,又是个难点问题。实现“公平分享”必然伴随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过程。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应以机会公平为切入点,从明确权利、限制权力、宏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层面进行构建。这一法律制度的实现是可以用经济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利益理论与实践十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一切社会科学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问题.对社会利益理论和实践的讨论必须先要厘清十个方面的问题,即:利益概念的界定、社会利益及其内涵、社会利益的量化问题、对我国当前根本利益的认识、对新时期基本利益关系的理解、社会利益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利益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共享利益观和共享利益论、社会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利益问题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对这十个方面问题的说明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较之不进行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全球福利的增加,即“经济全球化利益”,从而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主体取得“多赢”或“双赢”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内外的利益关系是正和博弈的利益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内外利益关系是“双赢博弈”,也可能是“赢大于输博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我国对外利益关系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与国外合作做大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争取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全球化利益。  相似文献   

8.
对环境污染,不能只看其对社会的物质危害,还必须看到它对社会公平的危害.在环境污染中,不仅存在着物质链,而且存在着社会链.环境污染的社会链上的污染制造者与污染承受者,利益不均衡,前者受益,后者受害,这有违社会公平.更新社会价值取向,以利益驱动作为治理手段,落实政府之责任主体的职能,方能在环境问题上矫正利益失衡,彰显社会公平,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时,利益相关者就是其重要的切入点。本文剖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与前瞻型环境战略的联系,解释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前瞻型战略研究的适用性,分析了前瞻型环境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提出了未来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前瞻型环境战略应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完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解释,加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前瞻型环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要求对环境利益进行平等分配是环境正义论者在环境危机,地球达到或接近极限,自然资源紧缺的状态下提出的.目前持有环境利益分配论的学者,如温茨、基斯等人多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依据要求平等分配环境利益,然而根据法学领域对“环境”性质的界定,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环境的人类整体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所带来的利益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应在限制私利、遵循“污染者负担、损害者补偿”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上,平等但有区别地进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分配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资本视角的虚拟利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利益是在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利益,是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利益具有虚拟性、未来性、风险性、可转化性等特征.虚拟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虚拟利益的变动本身虽然并不代表真实财富即实际利益的变动,却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产生投资扩张效应、消费刺激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劳动激励效应和风险规避效应,对实际利益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虚拟利益的增长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也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学从自然价值的确认,导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和责任,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从而对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作出理论论证。自然价值论是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自然价值,主要是自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评价,包括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实践评价和道德评价。保护和增殖自然价值,是自然保护的目标。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在论”和“社会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日本的环境政治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被曲解的“环境伦理学”影响过大;另一方面,不是受现行的政治环境左右趋向于社会结构主义,就是偏重于对这一政治过程的说明。而实际上最需要的首先是阐明“保护环境”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视野中的环境刑法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存在着联系,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区别.我国环境刑法法益的选择或确定应遵循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我国环境刑法法益应当是人类的生存或安全.首先是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这些直接法益,其次是人类的生命、健康赖于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其中的要素这些间接的法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财务本质、财务主体、财务分层、财务目标、财务职能等几个财务基础理论问题的文献综述,比较系统地展示了产权财务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揭示了基于法人财产权的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提出了基于企业所有权的财务基础理论诸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翻译的目的、意义、标准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并引发社会利益多样化。进行社会利益整合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圆满解决这个课题 ,必须坚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从先富到共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统筹兼顾等基本原则 ,必须完成增加社会财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依法杜绝社会财富非法获取等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商标法与公共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商标法的公共利益体现为确保消费者利益和促进有效竞争,从而增进公共利益。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商标法是通过防止和制止商标侵权行为实现公平竞争秩序来实现这一公共利益目标的。商标法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是通过商标法确保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一致的商品,消费者则在零售环境中确认它们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但该法对地方政府怠于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情形没有设计相应的外部监督制度,客观上造成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发展不平衡。借鉴欧美国家主要由公民或环保团体针对政府的环境违法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例和司法实践,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关键是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以规制环境保护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并理顺公共环境事务中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