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宝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7-91
反映论作为一种传统的认识论范式,虽然正在受到人们不断地质疑,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这种人类知识论史上的悠久范式,曾有力地推进过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近代的神经心理学还是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正在不断地修正、扩展着这一范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反思传统的反映论,挖掘这一范式的潜力,以建构完整的现代认识论体系.本文正是从反映、反射、表征三个角度作此探索. 相似文献
2.
徐秉忱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2,(2)
一、他们为什么要否定“反映论”? 八十年代后半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情况下,西方现代主义形形色色的学派和思想被引进中国。有些人在中国需要现代化口号的掩护下,鼓吹思想多元并列,排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阵地的指导地位;以马列主义需要发展取消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以中国文艺要“走向世界”蛊惑人心,诬称马列主义使我们文艺僵化……,当然,所有这一切在政 相似文献
3.
彭浩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41-43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明,主体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相似文献
4.
樊大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和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列宁的反映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列宁在他的有关论著中,论述了反映依赖于被反映者而存在;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创作熟悉的和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文艺家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支持新事物等文艺理论问题。列宁系统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思想宝库,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2)
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 ,现今遇到挑战———一句话 ,有人认为反映论过时了 ;现时代应该抛弃反映论。但是 ,实践之所以能称为实践 ,它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 ,在于人们的这种活动是在人的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 ,是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的认识的活动。所以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不但实践活动不能停止 ,而且认识活动也不能停止。为此 ,作者认为必须加紧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研究 ,必须推动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自然对于反映论在现今所遇到的挑战 ,也就不能不加以深沉的反思 ,以做出确切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彭启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5)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立在艺术反映论坚实基石之上。艺术反映论来自哲学反映论,但不能把哲学反映论等同于艺术反映论或用哲学反映论去取代艺术反映论。本文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论述了艺术反映三个阶段各具的特点、功能、机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有针对地驳斥一些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对艺术反映的全过程作了较为扼要深入的勾画。 相似文献
7.
彭启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立在艺术反映论坚实基石之上。艺术反映论来自哲学反映论,但不能把哲学反映论等同于艺术反映论或用哲学反映论去取代艺术反映论。本文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论述了艺术反映三个阶段各具的特点、功能、机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有针对地驳斥一些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对艺术反映的全过程作了较为扼要深入的勾画。 相似文献
8.
冯宪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坚持的艺术反映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第一性,又尊重主体的能动的积极作用。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ABC,对于我国理论工作者应当是烂熟于心,无庸置疑的。可是,近年来,有些人却打着突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大加挞伐,把明明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反映论,歪曲为庸俗社会学。他们所攻击的不仅仅是艺术反映论,而是把矛头指向了辩证唯物主义本身。一些人提倡的主体性文学理论的根本错误也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学体会,比较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说明新课改特点、新教材特点。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外语学习和教授过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培养自信心;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0.
黎山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本刊发表一组短文,一方面是为了缅怀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延座讲话》精神,更好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段文耀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提出用“主体论”代替反映论是荒谬的。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意志、想象活动都不是与认识无缘而是在反映的过程中与认识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黎山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3)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本刊发表一组短文,一方面是为了缅怀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延座讲话》精神,更好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萧静宁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是反映论。列宁在谈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时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列宁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己头脑进行科学探索作出的哲学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人脑认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当代脑科学成就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探讨有关哲学反映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潘翠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反映论原理解决文学本质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概括了种种不同的反映形态,高度重视创作者主体在艺术反映即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鼓励作家在改造自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所讲的“主体”完全不同于反映论所讲的主体,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体,拒绝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观念指导的主体。主体性理论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种个性,断定文学创作是作家的自我实现,推崇自我,放纵自我,其结果必然造成错误思想情绪的泛滥。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评价的反映论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97-98
评价总是随着价值关系主体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价值评价的主体性是我们研究价值评价的反映论本质应首先肯定的问题。价值评价体现着主体的个性。价值评价所反映的主体的个性特点 ,根源于主体结构和条件的特殊规定性。价值评价的主体可以是社会 ,也可以是群体和个人。作为社会来说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人类有自己不同于以前和以后的客观要求。在每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内部 ,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评价关系。民族的特殊需要和特殊心理 ,使每一个民族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价值个性 ;不同的国家 ,由于政治经济状况不同 ,价值评… 相似文献
16.
赫拉克利特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把自然界及其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肯定了认识对象和内容的客观性。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流射”说,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明确地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蜡块”说,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展开的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中,把人们的眼光从天国引回到现实,这对于近代认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经过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演进,逐步深化、丰富、成熟。 相似文献
18.
萧静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是反映论.列宁在谈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时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列宁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己头脑进行科学探索作出的哲学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人脑认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当代脑科学成就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探讨有关哲学反映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凌聪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比较系统、详实地松述了近十年来文艺反映论一方面在哲学层次上接受了文艺主体论、文艺本体论、文艺价值论、文艺实践论与生产论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通过深刻内省,在“反映”概念、审美反映心理及艺术媒介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理论突破,从而维护了自身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文艺反映论只有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并在进一步论争中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为建设辩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周文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黎鸣同志在《试从信息的观点看认识论》(载《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应该看到,随着科学的不断揭示,仅仅止于把意识看成是对客观世界的(即使是能动的)反映的观点仍然是不够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即在于,现代科学(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