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死亡是"北美留学生小说"的重要书写主题。"死亡书写"的叙事策略呈现出变化与发展的集体趋势。在母题的不变与叙事策略的多变中,从"留学"到"学留"再到"后留学"时期的"北美留学生小说",死亡书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美学风格。通过"死亡书写"探析文学的叙事策略、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上的变动,具有现象学的类型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健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8(2):78-82
郁达夫早期(1927年之前)的小说创作中,性观念上的矛盾与信仰的缺失凝聚为作家的死亡焦虑.他通过文学的想象暂时消解了这种焦虑,随之又在寻找英雄的过程中企图超越焦虑的威胁.这些对死亡的思考和书写形成了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意识.它不仅验证着"五四"启蒙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某种困惑,而且也为郁达夫创作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中的“黑色性”,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海勒的小说人物展示了人类在精神对抗物质的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死亡威胁面前挣扎着生存下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人物产生了对时空的错乱感.尽管死亡是海勒小说的中心主题,但是死亡并不是其作品的最终归依点.海勒的小说总是蕴含了“再生”的希望,可以被称为“充满希望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也是海勒区别于其他黑色幽默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4.
雷登辉 《江汉论坛》2023,(12):77-83
在以往研究中,域外视域(如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作品)和民间资源(农村生活与志怪传统)等因素对莫言小说的影响都得到重视和强调,然而艺术家创作状态有其微妙之处,仅仅依靠对作家的时代背景、阅读资源和生活经验的探讨,未必能解开莫言小说创作的独特奥秘。感官化与肉身性,是莫言小说在1985年前后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以身体书写为视角对莫言小说初创期(1981—1984年)与1985年前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身体书写在莫言小说创作发生学中的表现、地位与影响。在对身体感觉的多重书写中,莫言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再现论思维方式对其的影响,实现了个人创作的“身体转向”。经由身体书写视角,我们可以对莫言小说生成的动态过程、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关键词”的细读,指出了其“死亡”主题的多层意蕴。爱情的死亡,肉体的死亡,贫乏的精神死亡是鲁迅思考死亡,赋予死亡以惊人的多面性的超出“时人”的“死亡”书写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敏 《阴山学刊》2021,(2):35-39,68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儿童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其成长书写显示出鲜明的主体间性色彩,即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探寻儿童的成长,构建民族性意涵。这种独特的写作特质可以为中国儿童小说的成长书写提供不一样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5)
自新时期以来,辽宁满族作家团队立足辽沈大地,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一批坚守民族传统、高扬家国精神、勾勒历史嬗变、塑造当代新人的作品。这些值得重视的民族书写在乡村叙事中扫描时代辙印,在现实嬗变中刻画人物形象,在故事营造中皴染民族特质。尤其在彰显辽宁满族作家小说的重要元素——故事营造与民族审美的传承方面特色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47-251
女性在具有鲜明地域和族群特色之客家歌谣的创作、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客家歌谣呈现出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交相辉映的状态。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与客家传统社会的地理状况、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因素直接相关。它集中展现了传统社会客家女性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多样风貌。同时,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为族群与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样本,对深化客家学研究、开拓当代女性研究视野、促进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文本中如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场景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沉淀着现代作家特定的心理感受,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张翎的小说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象和虚构死亡的不同方式,通过灵魂、自杀、绝境等不同形式的"死亡"书写,使得"虚构"死亡成为创设生命的"非常态"的手段,也成为小说的戏剧性和命运感的来源。并通过叙事视角、物语转换和代际构型的整合,体现出别有意味的故事内核。"虚构死亡"这种叙事新变呈示出张翎在创作技法上的转型和努力,在张翎个人写作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张翎借助死亡叙事深入人性的探索和哲学的探讨,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艺术本体和思想深度的推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小学的影响,体现着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它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与生俱有的缺陷,先锋小说迎来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文章针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多维化进行解读,在阐述了其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转型的原因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精神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转型等维度深入探索了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坦荡的交织、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中。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主体自我人格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死亡意识既体现了作者自我人生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精神冲突,也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所处逆境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14.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4,11(5):74-77
道家思想以其不同于传统儒家、墨家等诸子的生死观念,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与文学观念。鲁迅的“反抗绝望”;自由派文人超脱生死的死亡书写;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视死亡为人生之常、人生的必然归趋,等等,都受到了老庄道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燕 《学术界》2006,(3):195-199
驻足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和高晓声可谓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审视农民的灵魂心理,探索剖析农民的精神思想,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有缘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高晓声在探究农民心理历程方面的异同比较,来观照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关于死亡,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俗。只有将医学的临终关怀救助和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科学临终关怀的美好初衰。回族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行为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土壤,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回族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回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7.
苏凤 《理论界》2012,(2):110-112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的小说《姜人》以"愤怒的青年"的书写方式突破其一贯的创作风格而转向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回归,塑造出一系列挣扎在尘世与灵魂、爱情与欲望之间的人物形象。唐利维通过"愤怒"的书写、边缘人的身份和信仰上的流浪汉三个方面表达了其创作的艺术观和深刻的社会关注,体现了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18.
出身于清朝贵族世家的作家叶广芩,以一系列描写清朝京骑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而享誉文坛。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她的家族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贵族的生活、贵族物文化、贵族子弟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结合对历史语境中传统贵族文化的整体观照,通过对叶广芩家世背景及其小说创作动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体现的"贵族"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9.
鲁迅、高晓声对农民心路探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和高晓声是中国新学史上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他们都深切地关注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村的苦痛和悲哀,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同样的题材选择、共同的关注对象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延续了农民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但同时他们又带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主题的深刻和思想内容的巨大包涵力,而时代氛围、个人气质、人生经历以及学素养的不同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死亡意识·作家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超越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最大的真实性。它是当代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纠缠着海明威。从一开始评论家就注意到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美国评论家H.B.Bates认为“实际上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某些批评家甚至把海明威称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在我看来海明威创作大量涉及死亡主题,并非作家在玩弄死亡游戏,而是对于死亡以及它与生存之间关系的不断思考。作家试图在审美活动中寻求对于死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