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魏本权 《中州学刊》2023,(7):139-145
黄河不仅孕育、承载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承转、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黄河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黄河流域落地生根后孕育生成的近代文化形态及其当代发展,原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衍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是原生性与衍生性文化的连续体,本质上是革命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革命斗争精神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合是黄河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黄河文化红色基因即蕴含其中。提炼具有代表性与标识性的黄河红色文化符号对黄河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小米加步枪”即是黄河红色文化的经典性和代表性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众文化建设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不断前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大众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效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宁夏吊庄移民的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吊庄移民的社会效益最终可归结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宁夏的吊庄移民以南部山区回族群众为主 ,在吊庄移民的社区重建过程中 ,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与回族的民族文化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吊庄移民社区正是要通过异地经济开发 ,达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本文应用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宁夏吊庄移民中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宁夏文化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区位、历史过程与族群构成。宁夏文化呈明显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而其基础则是宁夏文化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多层结构。在宁夏的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文化是方向,地方文化是底色,西夏、回族文化是特色,两个“典范”是特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宁夏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具备强烈的开拓精神,曾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对于当代回族来说,上述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仅只具备文物观赏价值,它作为一种习惯与思辨模式,已掺入回族人民的血液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言行。因此,了解其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并重新认识和估价回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回族历史文化的无穷奥秘,从中窥见回族民族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宁夏生态移民规划,使得那些居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生活文化必然要在迁入地有所变迁,一定存在着文化适应的情况,由此,才能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宗教文化是广大回族移民群众需要调适的生活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宁夏泾源县搬迁到银川市"芦草洼"地区的回族移民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自愿性移民在日常宗教信仰以及伊斯兰教教派等方面的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9.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开始了民族立法,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宁夏的民族立法取得了很大成绩,宁夏的民族立法体现了回族的主体民族地位,围绕经济建设,突出了经济立法,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增进了民族团结,制定了变通办法和补充规定,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指导思想,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既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各自的内容与作用,又要求在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三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和灵魂,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我们新时期,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省乐亭县保护与开发李大钊故居,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并以此为鉴,将其升华为一般理论,指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将政府愿景规划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区域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宁夏是以回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1989年有人口454.8万,其中回族人口149.7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9%,占全国回族人口约18%。宁夏回族教育的发展,对全国回族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的回族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治区教育厅把回族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首位,“民族教育是宁夏教育的重点”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接受,可以说,在宁夏的教育事业中,回族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最佳时期。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分析一下回族教育的现状,把回族教育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中引出来,走出一条适应宁夏经济发展特点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新路子。这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定位者.传统民族精神面临文化整合与冲突的矛盾,文化的断裂造成了当代理想主义与功利主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冲突.文化冲突与断裂呼吁当代学人通过哲学创新,去探索适应当代发展的民族精神,这是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走势可大致概括为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结合,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个性张扬的结合,英雄主义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的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个性的拓展,多元板块互动与文化的统一性,民族精神发展的核心理念的生成与人格楷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塑造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之根,也要重视在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国家应付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挑战的一项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15.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黄河冲出激流飞湍的黑山峡谷,穿越过平沙莽莽的腾格里沙海时,就进入了沟渠纵横的宁夏平原。这里田园锦绣、物产丰饶,被世人誉为“塞上江南”。千年以来世代繁衍在黄河之滨的宁夏回族人民,会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就是这“塞上江南”辛勤的耕耘者。宁夏回族把本民族的开拓精神、智慧和血汗无保留地贡献给这块土地,在黄河上游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一处回族聚居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并有满、蒙古等共三十一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地方。全自治区一九八四年末总人口为四百零六万人,其中回族有一百三十二万人,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八,占自治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五。宁夏的回族,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以及引黄灌区的吴忠、灵武、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市县;在石嘴山市以及其它各县,也有数量不等的散居回族。首府银川,居住着七万余名回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宁夏为例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收入差异问题 ,特别是回族与汉族农民集团内部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研究 ,并进一步探讨非正式约束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认为山区形成的贫困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回族传统优势产业面临着挑战 ,而重经轻文的习俗严重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对回族文化和经济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注重开发人力资源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投资 ;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积极调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 ;加强制度创新 ,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促进回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交往 ;发挥非正式约束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几乎在全国所有的省、市、城、镇里,都有回民居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河北、河南、青海、山东、云南、新疆、辽宁、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回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创造出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9.
杜展屏 《南方论刊》2011,(11):33-35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优化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凭借文化的多元化,促进文化资源的多元整合,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拉动大众文化消费,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隔膜,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孙丽华  黄碧 《南方论刊》2013,(1):37-40,36
先进文化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传承先进文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和宗教等精神方面为视角,分析先进文化在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动态发展的思路,探索分析当前社会现实中,传承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要把握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输出和输入相结合、使命感和积累相结合的辩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