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穆斯林社会场域中,清真寺作为同时拥有文化功能、象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行动者,其众多功能不仅支撑起自身强大实践属性和崇高社会地位,而且具有扩张特质。清真寺积极参与穆斯林社区的治理和运转,成为穆斯林的社区中心和精神归属,对穆斯林社区的秩序形成、团结凝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莉 《青海社会科学》2005,5(3):128-131,157
伊斯兰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目前它在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约2000万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清真寺是传播伊斯兰教思想和广大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和礼拜的场所,清真寺经济在历史上有过独特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侧重对历史上清真寺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收入来源和经营形式进行考察,说明这种经济的局限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遍布中国本土的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区的神圣空间,于其间发生的礼拜仪式则以时间公约的形式,把宗教经典规则与穆斯林群体的宗教践履演绎成一种程式化、组织化的表达.清真寺建筑和宗教仪式以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结构,将穆斯林个人、家庭与社区这三方面联系和组织起来,有效地整合了本土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情感.文章通过对中国内陆清真寺及其礼拜仪式的现场调查和采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于清真寺建筑与仪式这两种伊斯兰教物象的本土表达中所揭示出的世界宗教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吉德”的意译,是广大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叩拜真主、举行其它各种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相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是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从明清时期北京地区伊斯兰教发展的社会环境、清真寺的性质和分布格局、穆斯林的构成、伊斯兰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着对现代穆斯林命运的关怀 ,从伊斯兰教对回族的纽带作用、清真寺建筑、《古兰经》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美学品格 ,旨在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探寻穆斯林的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明清是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从明清时期北京地区伊斯兰教发展的社会环境、清真寺的性质和分布格局、穆斯林的构成、伊斯兰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是回族社会的核心和标志。在回族清真寺的诸多功能当中,纠纷解决功能一直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清真寺纠纷解决功能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回族的纠纷解决文化,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回族清真寺对于纠纷解决及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当代都市清真寺的现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清真寺的"自养";清真寺坊管理的新模式——寺管会;清真寺经堂教育的现代适应;清真寺社会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之前,华人穆斯林已经移居东南亚。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仅与随行的华人穆斯林积极在当地从事伊斯兰教活动,在海外兴建清真寺,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而且团结东南亚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伊斯兰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的穆斯林是中国穆斯林的一部分,在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山西的穆斯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可山西的穆斯林状况如何?过去不大有人了解。1986年《宁夏社会科学》5期发表了《清代的回族分布》一文,其中只字未提山西的回族,显然是缺乏资料。又如197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几乎没有讲到山西的回族。因此,山西穆斯林及清真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编纂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这种本土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形制的选择,更体现在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变迁与观念变化之中。宁夏因成为以回族为主体的中国穆斯林主要聚居地,其清真寺也越来越受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学科的各类社会人士的关注,由历史文本的探究、具体的清真寺建制出发,在空间的历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儒化之美、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13.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活动着经商的穆斯林;清朝派兵驻藏后,一些穆斯林官兵同这里的藏语穆斯林一起扩建了清真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穆斯林又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日喀则。伴随日喀则城市的发展,他们与藏族不断进行着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如生产、生活品的交换、买卖,语言、服饰、饮食上的借鉴与吸收,进而出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尊重和文学作品上的交汇。日喀则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交往在族群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交流使不同边界群体相互尊重,求之同存异;随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持续加深,藏语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多,且逐渐演变为藏族和其他穆斯林深层沟通的桥梁;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了互动、共生、和而不同的交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制定的天课制度,是平衡穆斯林社会经济的有效举措。该项制度以宗教义务的形式确立,首先在于最大限度地缩小了穆斯林社会的贫富差距,致力于减少并解决因贫富的两极分化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其次在于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分享社会财富,以体现社会经济的平衡,从而有力保障和促进穆斯林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荣,同生共富。基于此,《古兰经》的天课制度既具有宗教功能,也具有社会功能。天课对我国穆斯林构建和谐社会亦不例外地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包头的穆斯林与清真寺一直缺乏认真的研究,从而成为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史撰述中的薄弱点,幸好包头市的民族宗教志史工作者已经初步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本文拟就勾稽中外史料,以社会学的角度对包头的伊斯兰教社会作一初步分析,这对于内蒙古地区宗教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由于受中亚苏非主义思想及国外伊斯兰教思潮影响,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40余个大小不一、组织程度较高的教派门宦组织,对西北穆斯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教派门宦组织产生初期,不可避免地与早先确立的教派门宦因宗教资源的争夺而产生摩擦,引起穆斯林内部矛盾加剧.清政府采取一系列错误的处理方式,使激化矛盾、社会动荡.经历20世纪50年代宗教改革,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的封建性宗教特权已明显消除,但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门宦中,门宦仍然对其所属清真寺和教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门宦组织中的从属关系和制约关系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部回族穆斯林城市定居模式的形成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许多名城的兴建和繁荣,都蕴含着穆斯林的智慧、奉献和勤奋。麦加,原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商业通衢,自公元630年由穆罕默德定为伊斯兰教朝觐中心后,1300多年来始终是世界穆斯林所敬仰的圣城,每逢朝觐季节,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万“哈只”更使这里显得生气勃勃;开罗,通过历代穆斯林的精心营建,林立的清真寺塔楼和众多现代伊斯兰风格的巨厦交相映辉,使其成为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国际大都会;伊斯坦布尔,本是基督  相似文献   

18.
丁克家 《宁夏社会科学》2013,(4):F0002-F0002
2013年5月4~5日,由阿联酋扎耶德大学主办的“伊斯兰经济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阿联酋扎耶德迪拜校区成功举行。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大会围绕“阿拉伯经济与中国”“中阿合作的前景”“中国穆斯林的商贸与商业伦理”“中国穆斯林企业、生产与消费”“伊斯兰民间基金与中国清真寺经济”这五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大会演讲。  相似文献   

19.
对于安徽的穆斯林与清真寺,我们一直缺乏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勾稽中外文史料。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这不仅对于安徽地方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匾额是集书法、文学、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清真寺匾额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产物和有力见证。清真寺的匾额,多体现清真寺功能,内容上多以反映伊斯兰文化为主,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