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等教育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两课”与现实“两个根本转变”之间的关系,这是深刻理解和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关键,也是做好“两课”教育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大家普遍认识到了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而且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对影响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及转变教育观念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成缺德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它直接导致了教育的被动、消极和软弱,导致了教育主体人格的丧失和创造力的枯竭。"文化革新"要求在"异质的平等观"的指导下实行差别对待,从而为教育自身提供一种"合法性"的依据,并为教育活动实现道德上的"超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解读模式有一个从提出到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解读模式不同于普列汉诺夫的“三阶段说”。“两次转变论”的关键,是认为马克思1843年底思想转变后并未直接达到实践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中间存在一个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典型代表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此时虽然在论域等方面超出了费尔巴哈,但在整个思维范式上仍然是费尔巴哈式的。同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完全拒斥,其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但这种肯定也是在费尔巴哈式的思维范式统摄之下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发展转变过程的研究中,要注意避免六种倾向:即把猴体颠倒为人体的倾向;目的论、烛引式的倾向;用权威来解释权威的倾向;用文本来解释文本的倾向;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相割裂的倾向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有了更加科学的思想内涵和明确的努力方向;我们一定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的成果,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面临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文章论述了高等教育应转变的一些教育观念,在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应注意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优势与特色等问题,使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生存论的维度上,"解放的人"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一致性。"解放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要素,本质上构成马克思对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存论的主体核心。"人的解放"是"解放的人"的价值旨归,指引无产阶级完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就要求划定"解放的人"的概念边界,厘清何者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回复无产阶级以人的本质确立无产阶级关于"人的解放"的使命所在和社会目标,阐明"解放的人"和"人的解放"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现实依据,最终才能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就是要把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作为发展的基本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12.
辛文 《天府新论》2003,(4):40-41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提出 ,四川经济发展要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研究制定实现“三个转变”的具体对策 ,要有实际针对性和应用性。“三个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财富。完成“三个转变” ,要有好的载体 ,要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生命哲学的支撑。"道法自然"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可用之于生命教育。"道法自然"的基本涵义是道效法自己的本性,其运行法则是"顺其自然"。这对具体生命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万物各有其性德自然,应顺遂各自性德成就自己。对生命教育而言,"执道遂德"、"顺其自然"便是"道法自然"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个性特质,摒弃一元选拔模式,倡导多元生成模式便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战”实质上是一场科学与人文之战。科学与人文对人类的福祉与危险所能承担的责任都是有限的,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面对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反思教育体制的专业化局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石龙 《云梦学刊》2010,31(1):58-6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缺乏把握和区分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根本的、主要的观点和规律。这些观点和规律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而且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当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时应使课程教学的“基本”与学科研究的“基本”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要搞好教育创新 ,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进行 ,以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保障体系等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18.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虽然为中华灿烂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憾,比如儒家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家族性、教育内容彰显出空疏僵化且不切实际的流弊、教育方法表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之偏狭。书院教育形式的出现,对孔孟式儒家教育的缺憾起到了一定的补正作用,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孔孟式儒家教育从追求个人成仁成圣的狭小空间引向了对常存天地间之理的追索;二是将以往注重诵经的枯燥教育内容扩展到对义理与知性的学习与感悟;三是给古代僵化的师徒式教授方法增添了充满活力的辩难风气。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及党对高等教育的宗旨的要求,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从开设“两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所承担的重任着眼,充分论证了“两课”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外本文还就“两课”教学与其它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