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是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可以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建构。目前,香港、澳门在国家认同方面主要存在“香港人、澳门人”与“中国人”身份认同对立、政治法律认同水平较低和地方意识过强等问题。对此,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香港、澳门地区加强国民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端正、提升港澳居民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让港澳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事关“个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确认或者感受。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社会形态,不仅国家认同的依据发生变化,而且国家认同的逻辑也发生变化,这种状况容易带来国家认同危机。国家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是回应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策略,而政府在回应网络社会国家认同的危机时需要做出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3.
冯庆想 《天府新论》2016,(5):114-119
从共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以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与“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结构的确立为核心的文化认同逻辑;其次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认同意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认同逻辑;最后是以政治主体性的裂变与政治价值的自觉建构为要旨的政治认同逻辑。从历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一种先后的历史演变逻辑,它的三重内在逻辑分别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香港社会历史阶段,交汇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价值观念形态中,呈现出一定的“文化认同——经济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序列变化,显示出当代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的整体联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的重要议题,反映着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基石,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结果,两者双向互构。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领导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建构了高度的国家认同:一是深化国家政治认同,这是认知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二是强化国民的爱国情感,这是情感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情感表达;三是加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这是态度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行为选择。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高度的国家认同是创造“中国之治”奇迹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正因为此,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乃至社会的不断转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认同特别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庐陵地区的青年一代是庐陵地区状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本文通过对庐陵地区青年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年一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该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及自然融入仍存在较大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通过总结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5,(6)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记忆是共同体认定的"历史",是共同体成员对往事的共享。历史记忆是生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与自然认同、强化认同、理解认同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历史记忆生成国家认同提供了内在逻辑。淮海战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历史记忆,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历史资源。以淮海战役历史记忆固基大学生国家认同遵循以下实践路径:强化思政课承载历史记忆的价值功能、通过仪式操演深化历史记忆的情感体验、发挥媒体优势营造历史记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李娜 《北方论丛》2022,(3):45-52
国家认同具有多维内涵,其中政治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多元文化语境下港澳青年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本土意识的异化与极端、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西式民主认同的挑战等四方面的现实困境。对国家的政治信任、社会支撑系统、政治合法性、内地青年对港澳青年的态度是影响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制度建设、组织工作、教育培养、文化价值重塑等四个层面可有效提升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文学的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重视新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揭示香港文学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也割裂了其与内地的天然文化认同.实际上,香港文学应由近代说起,近代描写香港的传统诗歌,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殊性,近代涌现出许多歌咏香港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全面描绘了香港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观,又集中反映出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灵悸动和嬗变,不但引领了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方向,而且孕育了香港现代文学的各类主题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不应为香港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市场:一个组织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通过政府组织或通过市场运作方式配置社会资源,其实质上是两种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组织认同是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在组织中通过个体与组织交换资源所形成结果的具体表现与反映.调查结果表明: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都有助于员工组织认同的实现,但资源控制特点对组织认同有重要影响,员工组织认同与市场发育程度呈现出反梯度关系.国家同构的企业员工组织认同与中国社会的社会整合特点以及中国人社会心理的积淀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分析各种意义框架对个体认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更完善的文化系统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以期实现更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是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归属认同,它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在国家发展中把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重要功能。利益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重点,意识形态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所占人口比例巨大,农民的政治认同状况与社会稳定及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也随之变化,农民政治认同的状态亦随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经历了总体升高、趋向弱化和逐渐强化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农民政治认同呈现如下特征:一是生存理性主导下的利益满足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二是社会公正和权利意识是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三是国家制度、政策和农民政治认同存在着双向互动;四是对宏观政治体系始终具有较强的认同度。而提升农民政治认同的路径则在于:一是完善社会利益结构,满足农民合理利益诉求;二是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三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基层政权的权力运作;四是提高农民政治认知,奠定农民政治认同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阶级社会的必选题。政治认同不仅与执政党命运攸关,而且关乎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梳理国内外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点评政治认同研究成果,分析政治认同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问题指明方向。特别是提出大学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命题,对高校教育、大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江湖"母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广泛存在着“江湖”母题,香港电视连续剧正是通过“江湖”这个母题构建了香港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以表现生存境遇的图象符号表征出香港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社欣  王仕民 《学术研究》2015,(2):23-28,15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和品格,文化作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思想观念一以贯之,代际相传。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以文化认同为契合点来固基国家认同,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心理依据和思想基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增强和拓展国家认同的空间。当今,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凝聚共识,探讨中国国家认同的强化之道,提升民族的整体归属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公民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国家认同需要一定文化条件的支持, 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政务诚信作为政府信任的核心价值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伦理条件,而政务失信则是公民国家认同危机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政府诚信形象重塑的第一步,也是公民国家认同信念增强的重要一步。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