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爱心家园”里,艾滋病病人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医护,更重要的是家的温暖、精神上的支持。作为艾滋病患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爱心家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3,(10)
编辑同志:我们宿舍区最近来了一位流浪老人,白天靠捡残菜剩饭度日,晚上就睡在单车棚的地板上。请问,我们可以把老人送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吗?如果可以,还要不要为老人支付救助管理的费用?陈侃陈侃同志: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原于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符合“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来中国了解艾滋病防治情况,她认为中国能够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就像中国对人口的控制和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对世界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样。在北京的估安医院,当她听说一些被亲属遗弃的艾滋病人,得到“爱心家园”的悉心照料,他们称“爱心家园”的创始人徐莲芝大夫为徐妈妈时,安南夫人显得很激动,还说这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称呼,简直太动人了!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职业“跑站”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救助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跑站”者巧钻制度漏洞,想方设法骗取救助,并以此为业,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救助突然升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偶然性来看似乎是“随手拍”民间活动使然,从必然性来看则是问题长期积聚的当下爆发。流浪儿童救助,国家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主体,主要原因如下:从流浪儿童的产生来看,主要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正>《"流浪儿"在美国:社会救助的制度、实践与启示》: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何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45元。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在我国建立和完善法律明晰、责任清楚、操作具体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和保护网络,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是有着较长儿童福利制度历史的发达国家,探讨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14.
微光十年     
永恒的困惑:我是谁? 2003年,我大学毕业即进入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对刚刚从“收容”转制为“救助”的这个行业,充满了怀疑,对于流浪儿童,除了同情便不知可以做什么. 在我的眼里,“流浪儿童”这一笼统的称呼下,有亲眼目睹母亲杀人的兄妹、13岁的吸毒少年,也有遭受性虐待而怀孕的少女,还有被扒窃团伙操纵却眼眸清澈、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鲜活的面庞,似无处不在的空气,萦绕在我十年工作中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15.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中国保护弱势儿童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石家庄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建家园、进校园、走向社会”的长效保护机制,为流浪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7.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8月1日,中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救助的自愿原则是此次变革的关键。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对公民人身自由权的重视与保护,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12年4月14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在水立方举行了"牵手玉树儿童共筑爱的家园——4·14玉树地震两周年纪念"活动.中华儿慈会理事长魏久明,常务副秘书长王林,青年舞蹈家、玉树天使艺术团团长刘岩,在京读书的64名玉树儿童,认养助养玉树儿童的爱心家庭、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3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中华儿慈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主要对孤儿、流浪儿等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生存、医疗、成长等方面的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