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清风慕竹 《社区》2010,(26):44-44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常常并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皇帝公关学     
<正>之一。离远了挂心,挨近了糟心中国古代有几千年的帝王史,在那年月,很多人都惦记着能见着皇帝,好沾些浩荡皇恩什么的,倘能陪王伴驾,整天围着皇帝转,那简直就是光宗耀祖,要烧高香的了。  相似文献   

3.
祭万历太后的老汁白肉清朝皇帝上早朝前,随着东华门启扉,宫门外候着的那辆载着两口活猪的布围骡车,便被坐在车辕处的老妪一勒缰绳,壮骡便撒蹄奔跑起来,直驱东华门内,循墙而行.  相似文献   

4.
皇帝视学是指皇帝到最高学府进行的视察活动。明代皇帝视学仪包括皇帝到孔庙行释奠礼、幸彝伦堂、讲官讲经、皇帝宣谕、幸学隆施等内容。从明代历位皇帝的视学记录及其视学内容中可以看出明代皇帝视学目的是为了崇儒重道和加强对国子监的控制及经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西夏皇帝尊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自1038年正式立国后,先后共出现过十位皇帝,他们笃信佛教,佛事活动频繁而兴盛。皇帝或皇太后的尊号时常出现在西夏佛经题记当中,在缺乏纪年的情况下,弄清楚每个皇帝的尊号有助于我们大致判断佛经施写、刻印的时间。根据已公布的西夏佛经文献,我们知道了其中四位皇帝的尊号,且每位皇帝还不止一个尊号,这对研究西夏佛教的发展和佛经流传情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明代皇帝的群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代皇帝作为一个整体,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第一,政治低能,荒政怠政现象突出;第二,个性鲜明,集中在叛逆精神、多元化自我诉求和性格极端化三个方面;第三,平民化色彩浓。他们这些特征既有自身因素,亦与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是个体选择与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都不理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8.
菊韵香 《社区》2010,(26):39-39
老板需要聪明能干的员工.但也绝不会容忍员工窥探他的隐私.揭他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9.
菊韵香 《社区》2011,(20):43-43
公元450年盛夏的一天.在北魏平城的官道上。一队皇家禁卫军正押解一辆木笼囚车走往刑场。车内.关押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囚犯。当囚车行到平城南郊时,几十名士卒对着囚犯轮流撤尿,囚犯仰天悲呼:“为什么要杀我?谁能告诉我。我到底错在哪儿?”  相似文献   

10.
以丧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凶礼,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研究甚少。本文对北宋一朝七帝丧礼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对历来混淆不清的丧服问题,作出了清晰、明确的结论;对山陵使问题、服丧双轨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引用资料丰富、权威。  相似文献   

11.
明代服饰虽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但皇帝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皇帝通过制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完成对社会进行礼法道德秩序建构的目的;第二,皇帝对近臣的特赐打破服制的等级性,社会僭礼越制现象逐渐突出,个体皇帝的服饰创意成为官民效仿对象;第三,当皇帝的服饰政令违背社会服饰发展潮流时成效甚微,惟有引导加个人魅力方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汉宣帝刘询,出生后遭遇家破人亡,幼年时经历牢狱之灾,少年时饱受民间疾苦,即位后低调务实,是把西汉王朝推向中兴态势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  相似文献   

13.
皇帝对臣民的物质赏赐,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辽朝物质赏赐类型繁多,主要有功绩赏赐、礼仪赏赐、朝贡赏赐、抚优赏赐及升迁赏赐等;赏赐物品在建国初期以掠获牲畜和人口为主,太宗以后种类逐渐多样化,金银布帛等传统财富象征物皆在其列。辽帝对官员的物质赏赐具有一定标准,并非任意为之,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君臣之间的向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4.
皇帝对臣民的物质赏赐,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辽朝物质赏赐类型繁多,主要有功绩赏赐、礼仪赏赐、朝贡赏赐、抚优赏赐及升迁赏赐等;赏赐物品在建国初期以掠获牲畜和人口为主,太宗以后种类逐渐多样化,金银布帛等传统财富象征物皆在其列。辽帝对官员的物质赏赐具有一定标准,并非任意为之,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君臣之间的向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5.
李梅 《社区》2014,(5):41-41
我要说清代皇帝过年吃不添加任何佐料的白片肉,很多人都会说我胡扯。但的确是这样,根据清代的习俗,每逢过年,从皇帝到普通的满族旗人,都要用煮肉祭祀神灵,而这种祭肉,就是上面说到的白片肉。祭过之后,皇上就把撤下的祭肉分给各位大学士品尝。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 ,皇帝对贵族、官僚、孝悌、贞节、高年和灾民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赏赐。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 ,赏赐的物品和数量也各有差异。赏赐对维护封建统治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主要是贵族官僚瓜分财富的一种方式。赏赐的无序性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7.
秦王朝短命而亡固然有其执政理念、政策体系及六国残余势力等的影响,但它所建构的皇帝理论在政治伦理上存在的缺陷在根本上是难辞其咎的。皇帝制度建构起来以后,秦王朝仍然延续了无限尊崇圣人的理念,并因圣王合一的特点而将帝王摆在了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上,使其能够以圣人之禀赋而率性而为,奉行霸道政治伦理,虽以圣王自居,以救世自命,但在实践中却已是政令日非,民生愈艰,终至于不亡不止。秦王朝的短命而亡,并非皇帝制度体系的缺陷所致,而是皇帝制度体系在政令制定及政策运营的伦理指导上存在根本性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8.
孔见 《中华魂》2013,(21):59-59
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从秦始皇肇始,产生过400多位皇帝。其中,虽有奋发有为的睿智明君,但也不乏暴虐无道、昏庸无能之辈。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己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相似文献   

20.
皇帝与方士     
刘勇 《社区》2013,(23):41-41
战国时期,燕国东边和齐国北边是渤海,烟涛微茫,变化莫测。大家以为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动物都是白色的,用黄金白银建造宫殿,中有逍遥长生的仙人,炼制不死之药。此时,神仙有宋毋忌、正伯乔、充尚、羡门高四位,修仙者只追求个人解脱,并不济世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