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然的。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刘勰不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而分体合论,本来是对的,之所以要对此作集中考察,主要是便于了解刘勰对人民群众创作的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辨析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四大不同点:涵义不同;性质不同;作者与读者的地位不同;与作品(文本)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3.
刘勰论汉赋     
<正> 刘勰对汉赋有许多精采的评论,但也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一刘勰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征圣”,“宗经”,这自然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错误的。其所以错误,主要是他把经过圣人之手而流传下来的“五经”,看成是至高无上不可更易的圣典,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包括文学活动—的指南,是真理的化身。这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尤其是这些所谓“经”书,又大都遭到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歪曲和附会,如刘勰所说的“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文心雕龙·宗经》,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篇名)的《诗经》,本是周代社会各阶级—包  相似文献   

4.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张可礼魏晋玄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南朝的不少文人对此都十分关注,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刘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诗》和《时序》等篇中,都论述了玄言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南朝以来,玄言诗一...  相似文献   

5.
刘勰论诗歌的本质姜小青,于维璋近人刘师培曾说:"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之大成。"(《刘中叔先生遗书》)刘勰论文,确广涉深探,其中于诗,更有精道。在中国,伴随着诗歌的大量出现,从理论上探讨"诗是什么"就成为必然。《尚书·尧...  相似文献   

6.
梁燕 《南方论刊》2006,(4):65-65,61
现在许多中专学生入学后对语文、数学等基础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想一下子就学好专业课,为找到一份工作掌握一技之长。如何让语文课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呢?语文书选取的名家名篇都写得很美,我觉得语文课可以不单纯是按照教学大纲讲述课文,还可以在对课文的学习的同时,在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领略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感,去欣赏文章所蕴含的美,在艺术欣赏中感悟文学、陶冶情操,使学生懂得辨别真善美,从而发现美,体会美,成为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发现美的眼睛,学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文学欣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应将欣赏能力的培养渗透读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欣赏者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用感情观照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体验、发现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这种审美接受的客体是文学作品,主体是欣赏者本人,既然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它对文学作品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这一点已为一般文学理论工作者所注意到了。但是,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接受,更有一种超越特性,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有把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层次:阅读,欣赏,研究。这当然很合乎逻辑。但经验也多次告诉我们,真正的欣赏,那是必须在研究了之后,才有可能品得真味,从而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红楼梦》研究了这么多年,我们究竟品出了多少滋味?看来还得研究下去,以期每臻新境,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欣赏机会。因此,不妨说欣赏是研究的化境。如果这也合乎逻辑,那么,我们就在这里打破一次常规,暂时把两者的位置颠倒一下。这样一来,研究将被视为前提,欣赏则是一个消化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1.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如果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下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从文学的恨本性质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它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一部作品如果不具备美的形式,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文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有意无意间经常运用一种突出某一细小之物 ,且强化其承启作用、实现其缝合功能、显示其结构价值的创作技法———“草蛇灰线法”。这种技法在创作实践中 ,运用简易而功效奇妙 ;在欣赏中与之邂逅相遇 ,会使人怦然心动 ,继则兴致盎然。对文学创作或欣赏 ,“草蛇灰线法”都是经常运用或频繁出现 ,并具有独特功效、韵律隽永的技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4.
欣赏     
人们都知道,欣赏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欣赏能不知不觉地美化您的心灵,使你变得纯洁、高尚。 国外曾有人专门对正欣赏名画和静听古典名曲的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体内各系统的功能处于平衡和协调状态,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均很稳定。这表明欣赏确实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欣赏者也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欣赏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文艺界正在热烈地展开关于新方法论的探讨,毫无疑问,这对于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证明,学术研究的繁荣总是和方法的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的。革新研究方法,我认为要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卓有成效的新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把它们运用到社会科学、文艺科学中来,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革新研究方法的路子应当是很宽广的,认真总结我国古代学术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历史遗产,吸取其精华加以改造和发展,并努力把它和西方科学的方法论相结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新方法更有传统的民族特色,更易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提供一点例证,以促进关于方法论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欣赏具有"反懂"性.具体表现为:有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意义,对于这样的作品,欣赏当然不能以"懂"为标准,可以是"反懂"的.而有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以"反懂"的方式写作的,对其欣赏当然或至少可以是"反懂"的.  相似文献   

17.
(一) 如同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想象的过程一样,任何艺术欣赏的过程,也都是想象的过程。我们把前一种想象称之为创作想象,后一种想象叫作欣赏想象。没有欣赏想象,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欣赏。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同于生活中的形象。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根源,前者是客观的、个别的,后者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不管多么成功,但在直观性、生动性、广阔性、连贯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方面,都是不能与生活形象相比拟的。正因如此,人们在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总要根据作品的“规定情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进某种想象。被马克思称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感受作过如下的比较:“当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它好象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独自地吸引我们注意,难得让我们有想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的过去的可能。但当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主观的回忆的完全自由,而且艺术作品通常都是  相似文献   

18.
作品欣赏     
  相似文献   

19.
作品欣赏     
  相似文献   

20.
作品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