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走向大规模侵路扩张之路的,遭受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我认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为日本帝国主义走向这条道路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所以有必要对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进行研究。一、天皇制与近代军国主义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过程中,天皇制起了极大作用。天皇制的确立,为对外掠夺的帝国主义开辟了道路。天皇制是在大化改新时期确立的,但它被神化了。日本古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把第一任天皇说成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神化天皇,以表明天星是日本的注定的统治者。1192年幕府制度确立以前,…  相似文献   

2.
1989年1月7日,在位长达六十二年之久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了,明仁皇太子于当天即位。1月8日,日本当局正式宣布;改年号为“平成”。也就是说,昭和天皇时代结束,平成天皇时代开始了。在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日本列岛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天皇热”宣传高潮。这一期  相似文献   

3.
弘法大师是日本高僧空海的敕赐法号,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杰出的人物。他和阿倍仲麻吕、鉴真大师等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先人们一样,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之一。 弘法大师生于日本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三十一岁时(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留学约二年,于公元八○六年八月离开中国回日本。  相似文献   

4.
家族国家观──近代日本政治的误区李卓家族国家观是近代日本的统治者为维护天皇制和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运用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原理,将家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等同起来,以实现天皇对国民进行统治的国家伦理观。它利用了日本人在传统家族制度下养成的唯命是从的精神,驱...  相似文献   

5.
中国词学东渐,源远流长.早在唐代,五十二代天皇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就开始填写汉词,开创了日本填词的历史.当时君唱臣和,上行下效,形成第一个填词热潮.但在我国两宋词的繁盛时期,日本词界却较沉寂.到了明治时代,出现了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磎等著名词家,似与我国清代的词学“中兴”东西呼应,掀起了另  相似文献   

6.
"天皇主权说"与"天皇机关说"是近代日本为了解决具有浓厚封建性、宗教性的天皇制政权与近代以民主主义、自由平等为标榜的国家主权理念之间的矛盾出现的两种理论倾向。尽管双方在主权所在等问题上的观点截然对立,但对国家人格、国体特别是日本国体精华等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在这两种学说的激烈论争中酝酿产生的西田哲学国家观试图以"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辩证法和"历史的世界的自己形成"原理消弭天皇与国家在法理上的概念区分。从"天皇机关说"论争双方和西田哲学国家观的理论解构入手,可以总结出日本近代国家思想具有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治政权建立之初,政局十分动荡。掌权的藩阀企图利用天皇的宗教功能以加强藩阀政府的政治权威巩固统治。而民权派攻击藩阀政权,提倡充分发挥天皇政治功能的立宪君主制。政府内部的亲皇派企图乘机复活传统,将天皇打造成道德君主。政府内部藩阀当权派、民权派、政府内部亲皇派三方博弈的结果最终走向了合流,政府当权派融合各派主张,通过颁布宪法建立了立宪君主政体,确立了集宗教、道德、宪政于一身的近代天皇主义。  相似文献   

8.
《帝王学》的启示赵鸿承拥有数百万读者的日本《经济新闻》社于1983年出版了《帝玉学:(贞观政要)的领导艺术》一书。它是由东京山本书店的创办人山本七平先生撰写的。《贞观政要》系我国唐代吴兢所撰,公元800年传到日本并成为历代天皇的教科书。山本七平先生研...  相似文献   

9.
离霞浦县城十里的赤岸村,在唐代曾是滨海集市。公元3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桓武天皇延庆二十三年),日本空海和尚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在此登陆,后辗转入长安(今西安)留学三年,回国后开创了日本佛教真言宗,并广泛传播唐朝先进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日本文化史之人杰,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经济领域迅达实现了近代化,但是社会改革却明显滞后。近代日本的家族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封建传统,在近代化过程中影响甚广。它在政治上助长了天皇专制主义,家族制度的延伸与扩大,导致日本特有的国家主义泛滥成灾,在经济上造成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畸形发展,是滋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土壤。因此,对家族制度进行改革,是战后民主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战后民主改革和新瓦法的制定,废除了封建家族制度,否定了“家”对个人的合法控制,使家庭逐渐向民主化转变,自幕府时代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迅速瓦解,从而痛苦而又艰难地完成了本来在明治维新时就应该完成的社会近代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郭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5,(17):129-134
历史是事实,却也会有各种解说,甚至掩饰和歪曲,须由有责任感、有人格的历史学家将其真相揭示.美国的日本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赫伯特·比克斯用10年时间完成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2004年出版)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当即摘取2001年美国普利策大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这本书"改写了对裕仁的传统评价,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对日本有历史的警世作用"(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第521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12.
大正时代(1912—1926)是一个“主义盛行”的时代。首先是作为对明治中后期专制政治的反拨,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阵营的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美浓部达吉批判“天皇主权说”的“天皇机关说”。其次是以彻底改造日本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出现。其三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受阻,产生了宣扬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思想。虽然前两种思想因自身的缺陷和日本政府的镇压而渐趋退潮,但却对战后日本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裕仁天皇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后,美国对日实行军事占领,对天皇制的保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欲利用天皇制控制日本,遏制苏联,实现其战后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4.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明治维新后所谓“万世一系”、“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度为日本民族所认同 ,并被推向极端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天皇制度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为家庭伦理社会化和政治化 ,使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族理念扩大延伸到整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中 ,即把神、天皇、君主及父亲等不同概念融为一体 ,集于一身。这一认同的另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极端歧视。这一意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日本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 ,沉淀在日本文化的内涵里。战后 ,天皇个人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 ,天皇制得以保留 ,成为这一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日本战后五十年发展轨迹的基本特征是政治的“低姿态”和经济的“高姿态”。这是日本根据其战败国地位所确定的一种发展战略。天皇晋见麦克阿瑟是政治的“低姿态”的开始,之后,各项民主改革是其继续。日本政府的政治低姿态是服务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经济的高姿态的。其结果,日本经济在战后第一个十年得以复兴。在之后的两个十年间,日本政府有意识地贯彻这一战略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最近这两个十年间,尽管其间或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但纵观全局,日本历届政府仍基本遵循这一战略。避免同美国正面冲突,在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交往中表现低姿态。总之,这一战略促成了日本今天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弘法大师(774—835)于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二年(804),当唐德宗贞无二十年,入唐留学,求真言宗,学成归国,为日本密宗之开祖。又以汉字为依据,始造平假名,与始造片假名之吉备,同为日文的奠基人。大师一生,  相似文献   

17.
公元698年至906年,屹立于东北亚腹地的渤海王国的族属问题,国外史学界常以日本古籍《类聚国史》中的一条史料为准。因该书编者营原道真一生中多次接伴渤海使臣,所录内容又是“在唐学问僧永忠的见闻”,故其史料价值极高。其云:渤海国遣使献方物。……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也。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铜六年受唐册立。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部落,其百姓者,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回首领。土地极…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于1947年10月和1950年12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法》和《地方公务员法》,是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法规。除《国家公务员法》于1948年作过一次重大修改外,一直实行至今。加上公务员的最高管理机构人事院颁布的一系列关于考试、取仕、进修、升迁及退职等法令,形成战后日本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一个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天皇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天皇的名义进行“圣战”,将全体日本国民推向了侵华战争,以“忠于天皇,光荣战死!”法西斯精神之灌输和麻醉,把普通的士兵强化成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烧、杀、淫、掠”的“活武器”,在南京城犯下了长达六个星期震惊世界的大屠杀之罪孽.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妄图操纵这种精神构造的“活武器”,实现由来已久的亡我中华、霸占全球、一统天下的黄梁美梦.  相似文献   

20.
一、明治初年变“幕藩体制”为“太政官制”(1868—1885)德川时代(1603—1867)日本政治体制是“幕藩体制”。幕,指幕府,掌握全国政权。藩,指藩国,约有二百六十多个。幕落体制是一种封建领主制,虽然十分专制,却并不能高度统一和集权。那时也有天皇,但幕府规定:“天子以学问为第一”,天皇只能“习古道,学和歌”,祈神拜祖,不能理政。民歌嘲弄天皇是:“凤凰生末世,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