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邬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6-78,90
本文从调性布局、转调手法和复合功能这几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肖邦《夜曲集》的和声技法,并通过肖邦对传统功能和声技法突破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肖邦新的和声手法与《夜曲集》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沃尔夫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在其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艺术歌曲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进行音乐创作,《谁置自身如此孤寂》便是选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歌.在作品中,沃尔夫采用了富有特色的和声手法来构建全曲.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他作为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所具有的个性化和声处理手法与个人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和声音响的听辨,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音乐听觉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多声性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对和声音程、和弦以及和声功能的连接等听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变和弦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强半音化的声部进行与紧张的和声效果。根据变音和弦的不同结构、功能属性、倾向特性等因素,又可构成不同特性的变音和弦。该文主要在大小调和声体系的范围内,讨论离调性变音和弦——副属和弦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及其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声性调式和声中有多种不同的和弦结构方式,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构成的和弦会有不同的和声效果。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不同和声著作对和弦结构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几部和声论著的比较分析,本文将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重新划分为基本结构与复杂结构两大类,并结合新的和弦标记方法和大量的谱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9.
《春之永恒》是作曲家朱良镇创作的一部混声四部合唱,该曲借鉴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手法,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审美观,旋律线条曲折优美,采用具有回旋特点的三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清晰明了,和声动力性较强,布局比例上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审美规律,音乐形象鲜明,是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学习视唱练耳的学生做到事半功倍,用非调性的音程构唱法解决音准的控制力;用节奏的简便记写法速记节奏;利用声波的传播特点分步骤训练学生的和声音程与和弦的听记能力,为学生最终能解决多声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和弦结构、调性观念、调式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和声表现出来的观念与特征。20世纪的和声理论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20世纪和声理论又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对传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文化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即“一和四观”。从习近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邓小平“和平观”与胡锦涛“和谐观”对习近平的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可简要分析习近平“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 2 0世纪 30— 4 0年代蜚声文坛的杰出的天才诗人 ,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有 90多首 ,但他却以独到的技艺、纤巧的笔触和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幽怨之情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成为现代诗派的代表。从其代表诗作《雨巷》 ,可以分析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的体现 :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与诗人独特的感情个性相一致 ,他的诗在形式上独具匠心 :意象的选择受晚唐颓废诗派的影响、意象构成的独特性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朴自然  相似文献   

15.
对李安导演的电影文本剖析,认为李安电影呈现了多元文化下的"性"和谐特征:在"性"与伦理的冲突与调和中,呈现了人与自然、人自身、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借生命的逝去达到"性"与伦理的调和,以包容、妥协及理智达到"性"与伦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德沃夏克·安东宁是19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曲家之一,他是捷克乃至全世界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典型的德沃夏克民族写作风格,从舞曲节奏、歌谣等风格上,以及曲式、和声、调式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这首作品演奏风格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海上故事,19世纪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问题。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他作家的创作思想对其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意识的来源,旨在使人类早日摆脱生态困扰,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 ,其突出特点在于“钢琴”与“诗人”的天才融会 ,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在钢琴艺术的多种形式中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创造 ;同时 ,他深受波兰和法国两种文化的影响 ,在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诗的境界。这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