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虚空是不可定义的,它具有颠覆西方理性哲学的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虚空不是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它是结缘性虚空;作为存在本质的虚空是虚实相生的;虚空聚集着四重整体,人的栖居保护着四重整体;虚空靠诗性思维来把握.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诗性文化有相通之处.从中国诗性文化的角度谈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旨在为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本意在于表明对海德格尔理论的一些看法 ,而本文中为数众多的由臆断支撑着的笔者的见解 ,尤其是有关“现象学的直观”与人的共同此在的卑论 ,终究是需要详细叙述的。然而 ,笔者在特别重视上手状态的同时对海德格尔的物象化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说实话是出于下面的考虑 ,即 ,在批判近代的世界图景之时 ,应该追寻他的足迹、定位于相对“用的世界”的“物在”而言的先行性以及其基始性的本体构造。在这一意义上 ,笔者试图批判性地继承海德格尔对用在世界的认知 ,而并非单纯的对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海琴 《理论界》2007,(10):120-121
本文通过对克隆人技术和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分析认为:克隆人技术本质上不是人手中的工具,而是一种促逼着的呼求。它归属于海德格尔技术本质——座架。它在根本上危及着人类。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7.
屠兴勇 《理论界》2009,(5):112-114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是由神学引入的.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从"存在遭遇上帝"到澄明之思,再到他把为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寻找共同的神当作他后期的根本使命,其间隐藏着一种坚定的神学情怀而且几经转变后一直在颤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一生运思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神学情怀做尝试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尽管海德格尔一心想把神学因素从哲学之中清除出去,但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他对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存在"被神圣化的旨趣.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鞋》的描述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往的论者虽然指出了海德格尔描述的“农鞋”存在史实谬误,却没有更多解释海德格尔为什么认为它是一双“农妇”的鞋子。该文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继承了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真理与“光”的传统。《艺术作品的本源》实际是围绕着艺术与太阳的关系而展开的,农妇是用来指称太阳,太阳赐予我们光与热,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是文艺与诗歌之神,海德格尔通过深情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太阳辛劳工作的赞美与感恩。夏皮罗、德里达等人的批评,是由于他们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误读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科耶夫哲学是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融合的结果,但同时科耶夫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双重误读:科耶夫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批判中所提到的"自我意识二人"改造为其哲学的起点,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转变为人类学,并借助于将这种人类学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让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相遇。但这种相遇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概念式的规定方式,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它早已被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超越了,因此科耶夫所阐发的这条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思"的道路导致了其哲学向传统形上学的倒退。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最初是从海德格尔有关思想获得启示,使我们能够发现和重新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将实践存在论美学植根于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为一体的存在论根基之上.董学文等先生指责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畸形拼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了.本文引用大量资料证明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指出董文在对海德格尔著作缺乏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对其此在存在论作了许多曲解和误判,并以这种曲解为标准来批评实践存在论;具体论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之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以及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理论联系,证明海氏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向我们开启和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是我们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介";进而辨析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原则区别,指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主要缺陷与局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来完成其哲学变革的.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深厚的基础,并使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关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对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对存在的追问、把艰深晦暗的存在问题梳理清楚,是海德格尔耗尽毕生心血的哲学追求。海德格尔对存在异乎寻常的深入追问,为我们理解和领悟用传统的逻辑方法根本无法定义的存在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然而,存在问题的艰深性和难以定义性使海德格尔在界说和表达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其后期转换思路的努力与尝试意图提供一条摆脱困境通达存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还是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之思的哲学体系中,理想的空间建构都离不开虚空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中虚空因素潜在关联的分析,表明虚空因素不仅表征着空间意识,更指向一种本真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广松涉,作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创立自己"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而且还兼容了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他在<海德格尔与物象化的谬误>一文中对海德格尔"上手状态(用在性)"的批判上,并以此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认为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唤起了被西方形而上学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之思。这固然不错 ,但不能止步于此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如此长久地遗忘了“存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能够重新唤起“存在”之思 ?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现象乃至事实层面 ,而应进一步深入到隐藏于其后并对之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层面。一、实体性思维方式———存在遗忘之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 ,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存在着巨大的本质差异,那种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出发来注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的做法,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行不通。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构成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理解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才是一位现代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