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远古华夏陶器时代首先出现了数目字的刻符。陶文数字刻符与占筮术结合起来,就出现了"数字卦"。如崧泽文化遗物、安阳殷墟陶罐以及商代朱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现了数字卦,这与用甲骨占卜同时。古代汉字并非起源于八卦,而是相反,八卦由陶器时代的数字占筮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八卦起源于原始陶文数字(十进制而非二进制)。因陶器时代一直延伸到春秋战国之际,所以可说八卦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读了《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金岷彬、陈明远《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1],本人完全同意他们的学术观点,现就地球史的气象学成果做一补充,认为"石器时代处于更新世、陶器时代处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3.
陶器发展路线的第二条主要源流,是从西亚传播到埃及和爱琴海地区,之后又传播到中亚等地。实际上,西亚和北非的陶器,在近万年前就已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到前7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陶器时代第一、二期,远古两河流域北部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耶莫,此后有哈苏纳陶器文化、萨马拉陶器文化、哈拉夫陶器文化、欧贝德陶器文化等第三期彩陶文化。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由此进入了陶器时代的第四期,即新陶器时期。西亚的陶器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二是向爱琴海地区及欧洲扩展,三是向中亚、南亚扩展。中亚陶器文化的代表是哲通陶器文化和安诺陶器文化。它们都与两河流域等地发生过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4.
"礼(禮)"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礼"是随着原始公社解体、阶级出现而萌芽的。"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系出现等级观念。"礼"起源于陶器时代。远古祭祀礼仪制度中,陶器是最早的也是首要的礼器。通常认为"华夏礼仪之邦"使用的礼器主要是青铜器,这是一种很普遍又很久远的误解。实际上,"礼器"包括陶器和青铜器;甚至在陶器时代,祭祀主要使用陶器;青铜礼器完全是由陶制礼器发展而来,夏商周的礼器中,青铜器与陶器同时并用。只有少数较高级贵族才能够使用青铜器,而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平民日常都使用陶器。陶器对于"礼"的作用,是任何石器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从"礼"的角度也应该说:没有陶器时代就没有青铜器时代。  相似文献   

5.
人类史前史的陶器时代,早在中石器时期就开始形成;而陶器一直跟青铜器同时使用,甚至延伸到铁器时代,时间跨度远远超越出新石器时期。陶器时代分期的根据是:(1)制作陶器的方法和设备;(2)陶器本身的特点。陶器时代可分为七个时期:其中第一至三期是旧陶器时期,第四至七期是新陶器时期。第一期:萌芽期(与中石器时期交叉);第二期:出现陶窑;第三期:流行彩陶;第四期:(新陶器早期)普及陶车;第五期(新陶器中期):黑陶和白陶;第六期(新陶器晚期):硬陶兴盛;第七期(陶瓷器早期)。  相似文献   

6.
石器时代末期、陶器时代初期,发生了"农业革命"。陶器使得先民的定居生活得到了保障,在农业革命中,陶器和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陶器技术促进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制陶业是当时最重要的分工部门,陶纺轮、陶网坠、陶刀、陶镰、陶锉等,是与木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同等重要的生产工具。特别是陶器作为既能盛水又能用火加热来进行生产的一种崭新工具,解决了煮茧抽丝的技术瓶颈问题,也为粮食蒸煮之后发酵酿酒提供了技术前提,促进了纺织业、丝绸业、染整业、酿酒业、制药业的诞生。陶器在史前的火技术——火热应用技术(炊具及陶窑等)、火光应用技术(照明灯具)和火种存续技术(罃)三大技术范畴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以陶器为主的这些高度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实现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对这些重要分工来说,"新石器"的具体作用比不上陶器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更应该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7.
历经几十万年的石器时代以后,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在旧大陆的六个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最早的陶器。这是人类文明史前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本文作者认为,史前先民对陶器的制作,涉及以下四方面:陶坯泥料的选择和配合、烧制陶器对火的使用和控制、泥坯的成形技术和艺术——陶钧(慢轮和快轮即陶车)、技术装备——陶窑的建造。这些工艺都是石器时代所没有的。特别要指出:陶窑和陶钧(以及快轮陶车)已经超越了石器时代简单的手持工具层次,进步到了技术装备层次。正是陶器的制作方法、装备,为青铜器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是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没有陶器技术装备的创始与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铜器时代。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8.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朝鲜半岛出现了原始平底栉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陶器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淤泥的细泥胎土以及在其中掺以细砂的胎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朝鲜半岛的陶器与其它出土品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地区陶器形制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异,历史进入“无纹陶器时期”.早期原始平底无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文化似属熊民族和虎氏族所有,以中—西区栉纹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可能属于檀君天神族,而褐色纹彩器或许是华夏“仙人”的遗存,这三支势力的融合构成了朝鲜半岛的史前黎明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制造陶器.陶器在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包括陶器在内的大量遗迹、遗物的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发展阶段及走向文明时代的历程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1977年,我省武安磁山的发掘,即以全新的文化内涵引起了考古界的注视,它是华北地区首次被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至5600年之间,被称为“磁山文化”.该遗址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陶器起源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陶器的起源问题是古代文化史和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由于资料的缺乏,始终未能获得满意的解答。远在百余年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总结了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认为:“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这一论断很富于启发性,然而遗憾的是,在这百余年间,尽管世界的和中国的考古发掘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却从未发现这样制作的原始陶器,民族调查方面也没听说有关这一习俗的报导。因此,关于陶器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古老”的、值得继续探索的研究课题。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一些著名学者,如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冬至一九七九年冬,贵州省博物馆两次对威宁中水汉墓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古墓葬五十八座,出土文物五百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的各种刻划符号和具有浓厚地方民族色彩的陶器。在出土的一百八十八件陶器中以单耳罐、觚和瓶为最多,这是颇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此外,无耳罐、碗、杯、豆等器形也各有特点。器物形体,除釜外,以细长瘦高、敞口、长颈、圆腹、小平底为大宗。陶器质地松软,火候较低,触之易碎。陶质均系夹砂;陶色有灰、红两种,由于焙烧时的火候关系,灰、红兼杂而有之;制陶  相似文献   

12.
论良渚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骍  朱志荣 《云梦学刊》2008,29(3):107-111
良渚文化陶器的产生是适应饮食习俗改变的结果,制陶专门化和礼仪等级制度促进和推动了良渚文化陶器的发展,满足了良渚先民的精神需要.在造型上,良渚文化陶器继承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陶器,仿生特征明显,巧妙地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良渚文化陶器的细刻纹饰和镂孔装饰既深受农耕时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打上了当时的原始宗教意识的烙印.在风格上,良渚文化的黑皮磨光陶富有幽玄神秘感,且匀薄精巧、器形挺拔,是典型的东南考古文化器物的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13.
早商时期,墓葬随葬陶器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有鬲、鼎、豆、簋、罐、钵、盆、爵、斝等。墓葬陶器组合尚未有较为固定的形式,陶器组合多为炊食器而少酒器,与殷墟晚商墓葬重酒器组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朱志荣  朱军 《学术界》2003,(2):194-198
本文对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商代陶器的想象动物纹和几何纹表现出强旺的想象性和严整的图案性 ,同时也体现出浓厚的理性内容。纹饰线条的变化 ,反映了商代人心灵图式的变化。商代陶器纹饰中虚与实、风与骨的相辅相成、有机协调 ,凝结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命境界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百多年来的考古学、历史学进展表明: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以农耕畜牧业和陶器工艺为代表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时期,即"前文明时期",这个孕育文明的历史阶段即"陶器时代"(Pottery Age).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把史前史三分期修正为四分期: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  相似文献   

16.
龙山文化的陶器造型端正、规整,富有简洁明快的轮廓线,器型与器表装饰有机结合,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在纹饰上,这些陶器更强调线条的形式感,刻画镂空的空间感与黑陶的沉重形成虚实对比,更具有空灵的韵味。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不同装饰工艺体现了装饰与实用的统一。这些陶器漆黑光亮的颜色与极为简朴的装饰和器物造型特征相适应,线条成为其造型和纹饰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简单纹样的重复、强弱变化来体现内在的和谐。这些对商代的青铜器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始于粟食的中华文化与肉食基因的欧洲文化根本异型,生活及生产方式决定了两者对陶质饪器与青铜锐器的分别依赖或忽视。以欧洲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无视饮食,其考古学及史前史分期也必然轻视陶器的作用。本文为中华陶瓷的由来提出新假说。迟早增加“陶器时代”的划分,是人类整体文明史的纠偏。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肇源白金宝文化是嫩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白金宝文化各期遗存所发现的纹样陶器残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根据对相关纹样陶器残片的研究,可以发现,白金宝遗址陶器纹样的形成,有一个明显的由简入繁、由少趋多,由单独纹样形式向系统纹样形式的衍生渐变过程.从审美角度切入,对白金宝遗存中绳纹陶器的纹样施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考察白金宝绳纹陶器的纹样规律.进而,解释白金宝文化的社会活动痕迹与当时原住民生活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白金宝文化审美特征及其审美发展脉络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9.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靺鞨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殷墟遗址中大型族邑聚落墓地的资料是相当丰富的,有关这些墓地中随葬陶器组合资料的比较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殷墟已公布的殷墟西区等5处大型族邑聚落墓地中随葬陶器组合资料进行了相对应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的主体器类和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在早晚期组合中的变化应是墓葬陶器组合变化的主线。觚、爵是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的主体器类,豆、鬲、簋、盘、罐是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中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各个族邑墓地中觚、爵始终是陶器组合的主体,而辅助器类中的主要器种在各墓地的不同期别的陶器组合中是有所不同和变化的,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族邑组群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