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旅游主题街区对城市风貌和人文特质具有极强的表现作用,本文以成都市制定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为例,探讨了成都市旅游主题街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结合锦里和文殊坊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对相关实例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独特的资源,其悠久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休闲旅游者的青睐。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以南京长江路民国历史街区为例,对其文化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现阶段文化旅游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路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思路,最后提出了长江路文化旅游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3.
朱玺  刘敏 《旅游论坛》2023,(6):40-54
昼夜变化带来城市景观与活动的多样性,由此作为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夜间旅游体验的集中区。研究运用Kano模型,选择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清河坊、北京南锣鼓巷3个典型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构建设施、服务、体验和项目4个层次的指标设计,分析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并进行案例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年轻化的特征;(2)部分满意度影响因子具有共同Kano属性,其中价格、噪音、拥挤程度为逆向因子,照明亮度和背景音乐为无差别因子,交通、安全、卫生、休憩等设施与服务水平为期望因子。(3)满意度提升应从夜间特性、街区自身文化特点和夜游人群喜好等综合考虑。研究据此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氛围营造、发展特色项目等相关建议,以期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夜间旅游满意度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多样性渐渐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入了全球市场竞争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欧洲很多城市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复兴城市的民族历史街区,实现城市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后,城市旅游为中国民族历史街区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以西安回民街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借鉴国内外发展案例,分析旅游对于复兴民族历史街区、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的作用,为未来城市多元化发展和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一个前瞻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杭州塘栖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形成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泉源.根据对古镇居民进行民居与建筑相关方面调查分析,提出了塘栖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思想,应当着力发展古镇旅游休闲和商业金融业,从而使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促进古镇再创活力.  相似文献   

6.
盱眙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经过几年来富有成效的开发,盱眙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已经明显走在苏北县级城市的前列。目前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整合升级的问题。前几年的旅游开发已经体现并突出了淮河文化、明文化、宗教文化、楚汉文化、美食文化等,但仍然缺少一个鲜明的旅游主题。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确立淮河文化为盱胎旅游文化主题,那么就可以统领旅游建设,同时也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剖析当今城市特色危机的原因,阐述历史街区在现代建筑群落中的地位,及存在与发展的方式。文中具体以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传统保护区研究为例,讨论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意义、现状,并初步提出了保护与改造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代表和外显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城市文化为主题,利用城市文化景观,开展城市文化旅游,构建极富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大道是天津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独具特色的异域空间形态、风格多样的建筑风貌以及特殊的社会人文背景使其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为展示天津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重要窗口。文章从规划与空间认知的角度,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形成、空间形态、规划思想及其风貌特色进行了解析,借以诠释五大道历史街区所特有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各个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在街区历史建筑的拆迁与保护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历史建筑的"原真"与"模仿"上.从长远看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应与一般的旧城改造区别开来,要与纯粹的旅游开发区别开来,也要与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街区别开来,要充分考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保护与开发应使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张扬和突显,而不是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成都宽窄巷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上个世纪80年代被成都市列为历史文化街区.2003年,成都市开始对宽窄巷子进行拆迁和改造.改造后,宽窄巷子商业网点林立,不再以居住功能为主,迎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区.从游客的体验来看,宽窄巷子的旅游开发在经济效益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其成功之处,但由于多种文化元素的混杂使得街区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浓郁的商业气息破坏了街区原有的老成都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2.
文物主题游径是通过一定的内在关联线索将各类文物资源与非文物资源整合串联起来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强调游径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整合。本文为深入挖掘影响文物主题游径生成的内在关联逻辑,引入城市设计中研究有机组织与整合城市内部各要素构成的关联性理论,分析文物主题游径构成要素在环境、历史、空间和功能层面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基于这些关系及其作用与影响,提出文物主题游径在建设过程中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凝练特色主题文化、明晰线路连接要素和盘活利用资源要素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旅游产品,不仅找到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最佳契合点,而且能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湘潭城正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保存完整,对其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和社区居民参与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构成,指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是由城市的工业文化精神、工业 (产业) 发展制度、工业遗产资源、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工业文化景观所构成的文化统一体. 设计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评价体系,提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措施,如确立独特的城市工业文化主题,创造并维护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完整意象,强化工业社区重建与城市空间的"人本"设计等.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9,(1):18-18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占地3.19万平方米。它是以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辅之以南京传统老字号而打造的具有独特金陵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其文脉传承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历史街区及其文脉因旧城改造渐消于人们的视野,城市文化品质逐渐归寂于平庸。以汉正街为例,探讨了武汉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保护的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提出了文脉"活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并得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承其文脉,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绅士化现象是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有过度市场化的特点,也有保持浓郁文化特色的显著特征。作为拉萨市重要商业中心和著名转经道的八廓街的绅士化程度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产业在此得到发展以来,驱动绅士化现象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文化,这一现象历经了旅游绅士化、传统绅士化以及新建绅士化等形态变化,导致八廓街区出现了人口置换、商业化趋势日趋严重、传统商铺经营者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对此,应借力于八廓街改造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力,大力提倡文化导向型街区发展,逐渐淡化商业导向型的街区经营模式,实现该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嵌入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变迁之间构成了深层的交互关系。以武汉市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昙华林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遗产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基于作为“我者”的居民、经营者与作为“他者”的访问、观光、游学等活动人群的视角,深层次地探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现状与困境。研究表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面临开发及宣传力度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相关部分监管不力、建筑和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当今城市生活等困境;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对地方文化认同有激活效应;通过提高协同发展能力,满足“他者”的认知需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我者”的生活需求;巩固文化核心地位,统筹“我者”“他者”利益,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旅游特色的内涵入手,从自然历史特色、现代建筑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挖掘大连城市独一无二的属性,探寻大连在城市旅游特色塑造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水工建筑遗产作为京杭运河千年文化的历史见证,作为京杭运河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用价值转化为历史文化价值,造型别致的建筑特征对公众构成吸引力。文章分析了京杭运河江浙段水工建筑遗产类型及其旅游开发存在的遗产保护缺失、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融合性不强、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三种水工建筑遗产旅游开发产品:博物馆产品、主题文化街区产品、徒步和露营产品,为水工建筑遗产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