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体现在公民精神涵盖的主体广泛、公民精神的价值内涵、公民精神的发展方向均有利于各群体文化的认同;培育公民精神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从进行公民教育、推动公民精神生长的主体基础.提高公民全面生活满足感与人际信任感、奠定公民精神生长的文化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建设公民精神生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公民参与,推进公民精神生长的现实践行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公民精神具有公民主体性和公共性两个特性,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公民精神的研究,是中国公民精神整个研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公民和公民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必要条件;儒家思想尽管与现代文化之间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其对现代公民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绝无裨益的;在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中国公民精神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趋势;国家主导下的中国公民法律权利和社会权利发展较快,而政治权利发展滞后,表现出与西方经典公民理论不同的特点;中国公民精神的未来走向,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和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但是,海外研究存在着否定中国政治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建基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5.
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提升公民教育素质的根本。通过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实质、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的研究,对当代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建构,使公民教育有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公共精神、新文化精神和理性精神。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价值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土壤以及民众的公民意识;新文化精神是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精神,它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起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主体性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精神以及德性精神,它是公民教育的价值选择。进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为公民教育寻求合理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托克维尔对现实中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当时美国的民情即美国的公民精神做了独到的分析.他所探讨的公民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契合,因此他笔下的公民精神,依然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及诸多改革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公民精神涵涉国家层面的责任担当精神、社会层面的诚信与体让精神以及个人层面的自治精神。当前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契机、大学生活的适宜土壤和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精神准备,都为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提供了便利条件。高等院校应努力构筑教育合力,加强对教师及管理者的公民精神教育及榜样示范要求,给予大学生各种实践机会,以锤炼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8.
孙楠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2):15-21,34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价值支撑,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助力,其高低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我国公民精神现状不太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精神缺失背后的原因,探究培育与提升公民精神的对策,以提升我国公民精神的发展水平,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经过2008年重大危机和灾难的洗礼,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迅速觉醒和升华,具体表现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提高;志愿者精神的弘扬重塑了国民的整体形象;公民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企业公民"建设。公民意识的新发展,加快了国民向现代公民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主义法治化的深层基础,丰富和提升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内涵着对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体精神、伦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公民文化与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既要继承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内涵,又必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依据系统规划论,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中的行政区划的某些技术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对海南经济社会的影响,重构海南行政区划系统,增设区域、区位中心城市琼中市和陵水市,扩充区域、区位中心城市人口容量,提升海南省城市化率水平。提出建设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区设想,为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经济欠发达的琼中、西部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到海南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一般;从心理动机和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来看,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是海南的热带海岛自然资源,且"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量化研究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演进方向,预测其远景旅客数量,在分析美国夏威夷州和中国台湾地区旅游业演进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将海南省旅游业目前的发展境遇与充分发展的其它旅游海岛进行详细对比,发现美国夏威夷州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与模式同海南省更加相似。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并分析演进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因及特征,采用逻辑斯蒂模型对生命周期曲线进行拟合;以进入演进阶段后期的美国夏威夷州旅游业发展历程为模板,构建海南旅游业发展历程的逻辑斯蒂模型;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居民生活水平情况,分析海南省目前所处的演进阶段并拟合出其演进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海南省旅游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的拐点处,其未来的发展速度将逐步放缓,海南省远景游客接待人次上限将在1.2亿人次左右,是当前接待游客量的两倍左右;针对海南省远景预测发展情况,提出做好远景规划、平衡地区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维护海南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是中国旅游的圣地。从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海南本土文化资源的构成及开发价值、发展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设想三个方面对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本内涵就是海南面向全球搞旅游自由化服务贸易活动,主张对外实行"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旅游政策法律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海南旅游业国际化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海南旅游业市场主体准入标准;海南旅游业项目规划及审批的法律问题;制定鼓励海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海南旅游业创意创新的法律机制;海南境外游客权益保护及社会服务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岛旅游便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世界旅游的热点,海岛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舟山以群岛设市,海南又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二者都有发展海岛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具有实在的可比较性。本文通过舟山群岛与海南岛旅游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前景的比较,提出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应该坚持不断创新海岛旅游产品,努力朝着海岛旅游的生态环保可持续路径前进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旅游形象建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海南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核心价值模糊、文化支撑力不足、要素整合度偏低、与自贸港建设脱节等问题,应当从海南与国内外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及其他自贸区(港)的比较中寻求差异和凝练优势。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导向、要素信息和内涵层次三个层面确立全新的定位框架,使形象定位与国家战略、自贸港功能定位和旅游规划相衔接,传达独特鲜明的主题与符合双向诉求的多元价值信息,并整合地域风貌特征与地方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海南省域旅游形象向自由贸易港旅游形象的转变与升级。  相似文献   

18.
浅论海南旅游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旅游文学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中,还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视海南旅游文学作品的研究,对传承海南传统历史文化,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内涵,服务海南经济发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4~2011年旅游数据,选择偏离-份额方法,构建海外游客的相对价值指数和相对人均价值指数,对泛珠三角内地九省(泛珠九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创汇的变动研究发现:泛珠九省入境旅游发展和海外游客人均创汇均领先全国,后者优势逐渐减弱,而旅游总体创汇水平尚未提高至国内平均水平;江西、海南、湖南入境旅游发展位居泛珠九省前列,福建旅游创汇和广东海外游客人均创汇的优势明显且增强。关键词:偏离-份额方法;相对价值指数;相对人均价值指数;入境旅游;泛珠九省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农家乐)建设方兴未艾。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政府引导,规范管理,积极开拓旅游市场的神经末梢——农村旅游市场,形成风格独特的国际化乡村游模式,无疑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