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别材、别趣”说的开创性在众多的宋人诗话中,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它的开创性表现在要探讨诗与文“别”的内容。“别”指的就是诗歌的特性。《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之“材”是什么?《诗话》没有正面解释,但可以从它所反对的诗风来作推论。《诗话》说:  相似文献   

2.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微州,古称“新安”。不少徽州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习惯自称为新安人,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自署“新安朱熹”,为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刻绘插图的微州刻工也多在画面上留下“新安某某”的落款。新安郡,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立的,它的前身是汉末三国时孙权所设立的“新都郡”。  相似文献   

3.
《诗话总龟》(周本淳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称《总龟》)前集卷四十记述:“王平甫博学耿介,语言轻肆,人或戏为心风。熙宁中乞郡得湖州。舒王以诗送之曰:‘吴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不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担,白洲上起苍波。’讥其风也。平甫知其意,即以‘吴兴太守美如何  相似文献   

4.
<正> 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是《沧浪诗话》中最为人注意并引起争论最多的论题之一。可是关于“别材”的具体解释却不尽一致。从现有情况看,一般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别材——诗歌的材料;别才——诗人的才能。到底这两种解释孰是孰非,却一直不为人们注意。但正是这个看似小而容易为人们忽视的问题,解释不同,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去甚远的结论,故有必要一辨。  相似文献   

5.
<宋诗话考>在考证<潘子真诗话>作者潘淳时引<江西通志>卷134云:其"少颖异,好学不倦,淹贯经史百家之言,师事黄庭坚,尤工诗,曾巩知洪州,乞录兴嗣后,尚书左丞黄履复以淳为请,补授建昌县尉."按:此处言曾巩知洪州时为潘淳乞官,误也.潘淳的祖父潘兴嗣,字延之,江西洪州人,是北宋知名隐士.惠洪<冷斋夜话>卷6曾载潘兴嗣与曾巩、王安石交往之事.  相似文献   

6.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之《仓公诊籍》既为史学典籍,又为医家著述,在传统医学和古代史学中具有双重价值.其中应用“火齐”治疗寒热、风疝等共有六例,然而后世史籍、医籍中均无记载.金元以降,医学界多以“火齐汤”为清热逐火之剂,于“火齐”则无论.清代小学家指“火齐汤”为和煮汤药,于“火齐”亦阙如.“火齐”实为云母之一种,可服食,益养生.“火齐汤”即以赤色云母为主要成分的汤剂,补虚可纳气.可见史学之洋洋大观,无不并包,不仅要熟谙文史,亦须融通医文,方可还“火齐”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储光羲诗《泛茅山东溪》与《酬綦毋校书梦若耶溪见赠之作》都有“清溪”一词。细读其诗,知此两处“清溪”本皆作“青溪”,传写、整理者不知为用典,而将“青”误作“清”。 “青溪”之典,出《南史·刘(王献)传》:“((王献))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刘(王献)隐于金陵青溪,后世因以“青溪”为典,用之代指隐逸之处,唐代储光羲之前的诗人已多用之。隋唐之际著名隐逸诗人王绩所隐之地即其兄王通聚徒授业之白牛溪,王绩即数以“青溪”称之,《游北山赋》云:“碧峦之下,青溪之曲……昔吾兄之所止。”《答处士冯子华书》称王通门人为“青溪”诸贤。诗中更云:“青溪归路直,乘  相似文献   

8.
魏文候其人,在战国诸候中,堪称有所作为的一名君主。司马迁在《魏世家》中对他颇有称道。他在位执政期间,任用李克,李悝以及吴起,西门豹等一批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实行社会改革,终于把魏国建设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头等强盛的封建国家。周威烈王命名魏为诸候,并得到各诸候国的承认,盖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9.
“积淀说”:我的怀疑魏之郴李泽厚先生在谈到“积淀说”时讲,他在1956年提出的“美感两重性”(“社会功利性和个人直觉性”),“也正是指的这种积淀的审美心理结构”①。又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认为”要研究这种“心理结构”,“后来”他“造了‘积淀’这...  相似文献   

10.
说“说鳖”     
提起“说鳖”,大凡徽州人都会会心一笑,不就是北京的“侃大山”,四川的“摆龙门阵”吗!  相似文献   

11.
一清乾隆年间,江阴人陈泓曾据当时流传的多种《徐霞客游记》抄本加以互核,撰有《诸本异同考略》(下简称《考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版本和游踪的珍贵资料。不过《考略》中的一则《辨伪》却是错误的。这则《辨伪》的原文为:  相似文献   

12.
“天才说”:从王国维到叔本华夏中义“天才说”是王国维的“审美一艺术主体”论。王氏眼中的“天才”实有双重身份。首先,“天才”是审美力与艺术造型技能的人格表征,即只有“天才”才具备审美力与艺术技能。因为在他看来芸芸众生皆被人生欲念之不足而引起的苦痛所压倒...  相似文献   

13.
按学者钱理群的说法,周作人对于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是从来不知后悔的。与鲁迅闹翻,出任伪督办,都是如此。在作为汉奸被捕后,他没有如一般投敌者那样,痛哭流涕地大叫“上当、受骗”呀、“被迫下水”呀等等,恰恰相反,周作人后来却一再表白,自己“出山”并非为敌所迫,有着完全的自主,用他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晚年,周作人在给香港友人信中也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关于周作人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敢于讲话,是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有话直说,口没遮挡,逐步感到一种宽松的气氛,心情也日益舒畅。人民群众对大至国家建设、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都能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小至对本单位的诸多麻烦都能直言不讳,不吐为快;心里话、牢骚话都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曝  相似文献   

16.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历史中的伪说可以变成史实,这就是“人文化成”的奇功。“老子化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凯旋,却未必是个体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福音。从本质上说,“老子化胡”说所说的并非故去的旧事,而是常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初出茅庐的刘晓波向美学泰斗李泽厚挑战,在《中国》7月号上发表了《感性·个人·我的选择——与李泽厚对话》,此文曾引起了两种毁誉不一的极端性评价。当我们对前一阶段的美学研究进行一种必要的总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时候,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便成为一种不容回避而又必须超越的课题,这也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因。本文力求在严肃的学术立场上就李、刘之争的美学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说“丙”     
李刚 《殷都学刊》2014,(1):91-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