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丽丽 《江汉论坛》2005,(4):131-134
文章认为,长篇小说<耻>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显示了他们作为"弱者"的心理层面,而这种"弱者哲学"则使读者观察到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况,从而对当代南非人的生命体验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弱者的犯罪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弱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有经济状况的贫困性、精神情绪的低落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社会弱者犯罪的主体是残疾人、灾民、下岗失业人员、城市农民工,犯罪种类主要是侵犯财产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重新犯罪率高.其犯罪根源在于社会,而不在社会弱者自身,因此,对社会弱者的犯罪控制应着眼于非刑罚措施即社会扶持.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自然原因,弱者产生的社会原因更受关注,弱者在权利享有、实现、救济上的弱势地位是造成他们弱势并导致这种弱势境况恶化的根本原因。经由法律所生产出来的弱者,同时又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类似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而弱者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往往也是"弱肉强食"逻辑的再生产和结果取向的功利哲学的再生产。旨在保护弱者的法律制度若设计不当,不仅会出现非保护对象的对策行为或者"溢出效应",还可能会导致弱者更弱的制度陷阱。相对于给予弱者以特殊的照顾,作为公平正义之保证的社会体制更应优先被关注,实际的不自由和对权利的普遍侵害才是弱者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虐是受虐者在面对强大生命力或生存压力时无奈的表现,是弱者或弱势群体的心理或行为。它使弱者巨大的痛苦得以缓解与释放,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对于生命力强悍的人来说,自虐是其生命的放纵与狂欢。在《白鹿原》中,自虐是鹿兆海走向人格完善的“桥梁”。在鹿家父子身上,自虐体现出正面的情感价值,是其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冲突法革命后,基于对旧有法律选择方式的批判和反思,国际私法由最初追求形式正义转向了以实质正义为价值导向,也由此产生了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国际私法中的弱者特指那些在法律选择和争端方式选择中受到限制的弱势群体,他们本应享有的权利因在合同谈判中地位不平等而难以实现,主要体现在涉外消费者合同、劳动合同和产品质量侵权案件中.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中也受到弱者保护理念的影响,但并不能明显表示出保护弱者利益的结果导向,法律操作性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立法,指出现有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促进我国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和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切实保障弱者权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塘村组织修建祠堂为案例,展示弱者进行社会抗争的策略及博弈过程。弱者采用“隐藏文本”下的利益表达、“搭便车”、 “韧武器”等策略来制止决策实施。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社会抗争与村民的弱势地位有关,但弱势地位并不一定是村民进行抗争的“武器”,村民抗争手段的使用与他们所追求的抗争目的关系更密切。底层社会抗争须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审视。这是对斯科特理论视角的一个修正。  相似文献   

7.
胡玉鸿 《江海学刊》2014,(2):125-132
人的尊严不仅是现代法律的伦理总纲,更是弱者权利保护的制度基础。人的尊严为弱者权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它通过人的平等、体面生活以及不受歧视,证成了弱者权利保护的必要;人的尊严是弱者权利的推演基础,正当生存权、人格尊严权、行为自主权、私域控制权等,均与弱者权利的落实密切相关;人的尊严也是弱者权利发展的精神动力,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法都是本着人的尊严的理论,充实和完善弱者权利保护的各项内容。  相似文献   

8.
部分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欣 《中州学刊》2007,(5):109-111
仇富心理是当前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滋长蔓延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转移财富、帮扶弱者;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培育富者文化等措施化解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  相似文献   

9.
保护弱者政治监督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弱者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政治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很多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的实践和整体效果看,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把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落在实处,让弱者真正享有和充分行使政治监督权,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监督体系、加强保护弱者政治监督权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弱者政治监督权行使的机制、渠道和形式,探索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业和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在充满竞争,快节奏发展环境和社会里健康发展的必备素质。自信心是一种性格的意志特征,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使其获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心则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贱、自弃等一系列自我挫败行为。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活他们内在的向上力量和美好情感呢?我认为“他激”、“自激”两种方法是形成自信心的主要因素。“他激”就是通过外力的刺激、把家庭、社会和老师期望变成学生(被激者)向上的兴趣或动机。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是探测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支持是由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与弱势群体之间,以物质和精神支持为媒介的双向互构过程。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帮助他们走出弱者的困境,从而化解他们对于政治稳定构成的潜在危机,有效维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在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保护弱者是尊重人权的需要,是团体生产与生活的要求。有效的弱者保护,有助于克服人性弱点,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就具体方式而言,弱者保护制度应当结合公法与私法,整体、综合地设计和规划。在私法中规定弱者保护的制度,功能在于为私法自治提供道德底线层面的保障,若制度设计得当,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为弱者提供保护。具体而言,在民法典中,应当从交易公平、所有权的社会责任与侵权法上的严格责任等方面,强调弱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王平 《人文杂志》2012,(4):172-176
在当前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是处于弱者地位的农民进行利益表达与维权抗争比较经常的策略性行动。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底层视角与理论试图探讨传媒作为弱者的武器和策略选择何以可能、作为弱者武器的传媒何以可为、作为弱者的农民媒介表达何以可行这样一些问题,从而弥补了学术界在底层社会与传媒之关系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立法在“分配正义”时,不仅追求社会最大利益的实现,同时也倾斜保护弱者,以维护社会实质公平。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是倾向保护弱者的法律,然而立法的价值追求能否真正实现,有赖于法律的具体实践。通过某省基层法院4563份判决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保护弱者的法律案件中,弱者获得了较高的胜诉率;特别是相对于中立性法律领域而言,弱者在保护性法律案件中获胜的优势明显。因此,立法保护倾向改变了弱者和强者在诉讼中的力量对比,部分推翻了“强者更容易胜出”的结论,体现了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成效。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职工的观念变革呈现出典型的三重特征认识超前,实践滞缓,心理矛盾.高校教师也会失业,"从一而终"的观念将逐步淡出,人员流动成为平常事,竞争会日趋激烈,强者存,弱者汰.如果引导得当,学校和教职工会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象性犯罪之后,刑法中的平等就不能固守"凡具有脸孔者一律平等"的立场,而是需要引入一种弱势平等观念,即从社会正义出发,给社会弱者以更多的法律保护,给社会强者以更多的法律限制。立基于弱势平等,刑法应该正视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象性犯罪,并分别针对强者为谋取利益针对弱者的犯罪和弱者为维护自己利益而针对强者的犯罪,形成一种"重强、轻弱"的罪刑结构。  相似文献   

18.
王佳鹏 《天府新论》2020,(5):121-129
本文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文本资料,从羞耻感角度分析了家暴和性侵的社会心理根源。在台湾社会中成长的少女房思琪和许伊纹,内化了一种强烈的自我羞耻感,尤其是性羞耻感。语文老师李国华对思琪的性侵和钱一维对伊纹的家暴,在根本上既源于他们自身经历的羞耻感,也源于他们对女性羞耻感的无耻利用。但与弱势的女性相比,强势的男老师不是因羞耻而隐忍、压抑,而是因羞耻而愤怒、爆发,以至于通过性侵、家暴等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消除其羞耻感。这部虚构小说暴露出了真实的耻感文化之弊,在承认羞耻作为道德教化机制的同时,必须防止羞耻感对个体自我的过于束缚和有权者对弱者羞耻感的无耻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弱者的社会支持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慧珠 《东岳论丛》2000,21(1):31-35
所谓社会弱者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济贫困、生活质量差、主观承受力弱和发展潜力缺乏的特殊社会群体。建立社会弱者支持体系 ,对实现社会公正理念 ,实现社会发展的宗旨 ,减少社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 ,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社会中间层、单位、基层社区、家庭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对社会弱者的支持网络。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 ,政府和单位的作用将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趋势 ,而社会中间层的作用将会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潘晓珍 《江海学刊》2012,(5):209-214
在当代世界,面对全球化推动的全球公民社会发展进程,越来越需要认真面对和讨论有关世界公民权的新的观念和标准。一方面,全球化是社会强者参与和推进的进程,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政府、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强者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目前全球政治体系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侵蚀和国家能力不断弱化,使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问题更加恶化。为应对在弱者世界公民权保护问题上面临的内外部双重压力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立足于加强自身国家能力建设,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支持和培育民间组织,不断创新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