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崇高美的三个来源,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崇高美偏于社会领域,它主要来自诗人对人和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抒写,来自对崇高情志和崇高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平的叙事风范 ,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 ,最具“主旋律”特色 ,这一点 ,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 ,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 ;同时 ,他的叙事 ,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 ,又最富激情个性 ,这一点 ,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 ,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 ,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 ,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 ,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美颂传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传统.所谓美颂就是作者用诗文歌颂激动自己的神灵、君王、英雄等,中国古代美颂思想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学界虽有不少关于美颂的研究,但对美颂与崇高的关系研究却少有涉及.中国古代美颂文化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能从古代大量的美颂作品中,能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又可从古人美颂祖先或者英雄时感受到“崇高感”.  相似文献   

4.
唐宋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独立文体、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拓宽种类的基础上,更加扩展、丰富、充实了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极为鲜明丰满的优雅、崇高、悲剧、喜剧四种美的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由奠基、过渡到新的繁荣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小说中抗日军人的形象反映了他对军人态度的转变,其以崇高美为突出特征,分别体现为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限的壮烈美和形象世界的深度美.  相似文献   

6.
散文美丰富多彩 ,散文美的核心内容是表现人的情性美 ;散文美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形神兼备的意象美 ;散文美的根源在于作家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把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贯穿起来,展示了我国三千年的兴衰历史。作品中的人物身份不一,性格各异,但总的看,《史记》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种英雄气质和悲剧性质。“《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有理想、有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或者至少曾经对当时社会有某种震动,对后世产生过某种影响。”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具有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诗集《待焚的情诗》是壮族作家邓永隆的新作,这部诗集收集了作者的情诗108首,风味独特,被誉为“产自南国的果子”,闪射出奇光异彩,蕴含着诗的人情美、风情美、情感美、悲剧美、奉献美、意境美、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创新美和结构美。  相似文献   

9.
"物哀"是日本人心中极为重要、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理念,它代表着日本人对于低沉悲愁、哀婉凄凉的悲剧美的一种追求。《蛙》中的"物哀"之美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景描写,隐于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之中,其中的"哀"和"美"紧扣着日本读者的心弦。若隐若现却又浑然天成的悲剧美成为了引发日本读者共鸣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陕西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着明显的流变.20世纪前半叶陕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的是悲壮情怀;从40年代开始,追求崇高成为陕西作家们的创作主旨,塑造人物注重于形象和精神方面的高大完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叙写人生苦难成为陕西作家创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这种人生苦难,主要体现在生活罹难、情感(爱情)煎熬、精神苦痛等三个层面.90年代以来,陕西作家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加以审视,其创作流露出文化困惑与批判意味,文化悲剧成为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主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镣铐下的美丽--论三一律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出现的三一律创作原则,一直被认为是文学服务于政治的一种体现,在创作上对作家是一种极大的束缚.事实上,三一律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固然有其外部的社会政治因素,但其自身也体现出内在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巨大的舞台张力美,更体现在形式上和谐统一的单纯美.  相似文献   

12.
《边城》和《古都》分别是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传达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达到了悲与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对自主人格的呼唤,对依附人格的批判,构成它最具深度的矛盾冲突线.20世纪市民文学展现的人格冲突,最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蜕变的尴尬".在世纪初和世纪末的官场现实主义小说中,对依附人格的批判和剖析即成为主导倾向.鸳蝴派的作品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影响颇多,但封建的伦理观念也深驻难移.海派作家叙事的平民立场、"俗人"立场体现了他们一种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但他们笔下也没有站立起一个健康的具有自主人格的新人形象.新写实小说、70年代作家、美女作家等八九十年代的市民文学所展示的市民的人格世界也是灰色的.张欣笔下的"城市丽人",在残酷的竞争中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锻冶出一种新的人格,这是百年市民文学的一个终点,也是新的世纪市民文学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4.
将散文创作的视角投向西部,这不仅是作家的使命,而且是中国文学的使命,更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山东作家郭保林的西部散文以气势恢宏的叙事方式表露出对西部的审美情致,以"思接千载"之势,将自然景观着上历史的色彩,以"视通万里"之笔,将山水物象镶嵌到历史的画廊之中,从而彰显出西部风情及西部精神的文化意蕴,突现出西部土地上所独存的生命意识,极为壮阔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环境美学的审美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自然审美,当代环境美学提出了许多模式,它们可以概括为分离和介入两类。本文分析了这两类审美模式的缺陷,尝试从显现美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这场争论的方案。根据本文的构想,介入的目的是介入到美也就是“象”的创造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必要同各种功利、概念、目的分离开来。由此,分离模式与介入模式的争论达到了一种辩正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一些被称为美女作家的,其创作思想和作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她们进行批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十美女作家批判书》的作者对这些所谓美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的批判少有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大都是翻来覆去、不厌其烦的讽刺、谩骂、侮辱甚至人身攻击,以及颠来倒去的武断的断语,完全背离了文学批评的真谛。文学批评应该回到文学批评的本原上来,真正正常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都是20世纪国际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特殊而又相近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使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女性和女性美的关注。对于女性他们有着复杂、矛盾的情感:既有偏爱和推崇,又有偏见与轻视。通过对两位大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解读二者的女性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两位文学大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回归典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文学视野,从根本意义上讲,典型环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在文学领域的要求和体现。它经历了以性格本位为基点到以历史本位为基点并同时包含性格本位的发展过程。在继承、改造黑格尔逻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并坚信:新兴的无产阶级正在形成、崛起,并在历史舞台上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他们除了在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积极参与、推动、宣传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外,也以此思路要求文学:不主张作家在作品里直接表达倾向,能够如实反映现实,从而揭示社会特征,就是倾向的最好表达。创造典型环境就是如实反映现实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