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爱的缺失与扭曲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也是托尼·莫里森悲剧视野的主线。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从剖析爱的缺失与扭曲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呼唤着一种博爱的精神,企图将人类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运.爱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但其作品中也不乏乱伦情节的描写,乱伦的背后揭示了美国黑人男性复杂的内心体验:心灵的扭曲、爱的缺失或掠夺以及赎罪心理.  相似文献   

4.
生命主体精神是人类对待世事的心性与态度,它是支撑人类坦然、勇敢的生存于世的力量.白先勇为读者展示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生命主体精神的蜕变史.其笔下人物因“心灵之根”的缺失,孤寂地漂泊于异乡,在寻找无果中痛苦生存.白先勇用他悲悯的宗教情感救赎这些灵魂,以期生命主体能够自我重建,在现实与死亡中完成生命的另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无情地撕开了资产阶级家庭的面纱,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成员由于财富欲望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与扭曲.他阐释了人性扭曲的原因、状态并给出了回归人性的方式.作者认为自己的这种方式是用"火把去照亮我们的深渊",他认为许多扭曲的人,人性中也有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在爱情小说杰作《中暑》中,布宁试图透过个体爱情的浪漫与现实、欢乐与痛苦、短暂与永恒三种冲突对立的情感体验,折射出爱情的永恒意义,以此揭示人生命情感的悖谬本相,从而传达作者矛盾的爱情观——爱情是上帝赐予人类无上珍贵的馈赠,是人本性世界中最神圣的情感;爱情是交融着人类情感的两极——至高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体,它既能激荡人心,给人带来无比愉悦的感受,又能将人抛人痛苦的深渊;在情感跌宕起落而引发的精神升华和情感洗礼中人会实现对生存真谛的醒悟。  相似文献   

7.
爱始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现代性伦理从主体性出发,寻求清晰性与自由,将爱的内在矛盾性视作一种疾病,采用"固定"和"漂流"的策略去克服它,以规则与自由取代情感冲动与责任,最终却将真正的爱导向死亡。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伦理学家从他者的绝对异质性出发,强调爱的非对等性和责任。他者的外在性是伦理的源头,外在性的进入使得主体自身性被打破,爱才得以可能;对他者的欢迎是去质问我的自由。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的让位,是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他人为中心",是"成为他人的人质"。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是现代性原始情感和责任缺失的背景下的一种回归,它试图探寻在主体性、理性和自由这些概念之前人类原初的伦理经验。这种"伦理的伦理"构成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这类伦理"立法者"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痛苦的灵魂——论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形而上思考的痛苦凝重的情感色彩。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待与灾难等都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出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他是一位充满着矛盾与痛苦而又不断地面对矛盾、咀嚼痛苦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无私的师爱     
爱是一种宽容,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永久的期待,爱是一种关怀,爱更是一种力量,爱的力量可以使人从死亡中重生,爱的力量可以使人从绝望中燃烧希望,爱的力量可以点燃幸福欢乐之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的太阳。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母爱容易为溺爱;师爱不同于友爱,因为友爱需要回报。师爱是严爱、是大爱、是无私的爱、是博爱。我们应该做到:一、关爱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二、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三、爱学生,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东西的小说《后悔录》从社会对性的压抑这一个角度表现了残酷的政治运动对人性的扼杀,揭示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相互冲突而终难统一的痛苦和无奈。作品描写了扭曲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环境是怎样使人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致在心理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令人对正常的人性的扭曲与失落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视角入手,以《喧嚣与骚动》、《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老人》等作品为研究文本,结合福克纳的思想,探讨福克纳笔下那些没在清教主义、父权制、妇道观和种族主义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沉入深渊的女性,她们渐次醒悟,能够从容面对苦难,清新自然女性复现,表现出人类昔日的荣耀:同情、牺牲、怜悯、荣誉、爱等精神,这些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道德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文明中曾以初浅的方式合而为一。自分立以后,科学一方面促进了道德建设,使道德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建设走入误区,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拯救当今道德危机的举措是弘扬人文主义,发展科学技术,并寻求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形象体现出十分强烈的人类中心意识。小人鱼形象的人类中心意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无意识萌芽到偶然性形成,再急剧发展,并产生实质性飞跃,由思想转化为行动。小人鱼在追求人类的爱情及不灭灵魂的过程中,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始终得不到人类世界的认同和理解,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人类的任何回报,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意识下的悲剧,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普鲁弗洛克是托·斯·艾略特的早期诗篇<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一个生活灰色的中年男子形象.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剖析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发现普鲁弗洛克一直思量的重大问题就是一夜情的问题,他的傍晚出行是去求性,而不是去求爱,却在担忧和理智的约束下成了泡影.因此,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不是爱情之歌,而是性冲动对抗性压抑的一夜情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斯塔克夫妇的情感历程为例,分析《无人伴随我》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及其成因。政治主导了南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简单的利益权利关系,沟通与交流变得遥不可及,个体陷入了无底的孤立隔绝深渊之中。爱没能让他们摆脱出来,反而使他们更加孤独。政治生活的喧嚣之下,正是个体灵魂深处那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  相似文献   

16.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认为希腊精神体现了人类智性冲动的特征,希伯来精神体现了人类理性冲动的特征,人类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在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赫索格》中,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他身上的希腊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体现了希伯来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内心的矛盾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说,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关系.生态伦理要求人们将生态价值和人类主体作为整体来思考和对待.保护自然的最深刻根源和持久动力应该是发自人内心的需求,人需要自然,人更需要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