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件是同治甲戌岁粤东省城内怀圣光塔寺存板、古滇马启荣编《认礼切要》。此书马启荣叙称"于癸酉年同伴朝罕指转回时,路过广东,寄寓省城怀圣寺,日与掌教、矜耆、值事等聚谈,言其念礼之功。予将三十部真经内,择其要言,逐一表明四字成句,使幼童熟读,可为护身之本。众掌教、矜耆、值事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述了广州的历史和广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接着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广州以及广州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广州伊斯兰教三大著名名胜古迹怀圣寺、光塔、宛葛思墓等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建筑成就和文物价值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 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演变过程较为完整, 考察其历史, 从建立、维修管理、经济来源、世俗和宗教活动、功能演变等方面做研究, 可以发现影响伊斯兰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国家权力、商业活动、社会运动、人口数量、民族成分等方面。本文认为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有效地结合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4.
广州怀圣寺元刻《重刻怀圣寺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石刻文字之一。1940年,史学前辈白寿彝先生曾对之有所考证,1980年先生又做了补充考证。正如白先生所言,此碑“尚有待诠释和考据的地方”。拙文对碑文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并沿用白先生“跋”的形式而称“续跋”,借此以表示笔者对白先生和马寿千先生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5.
广州是伊斯兰教很早传入中国的城市,作为重要的外贸城市,这里不断吸引着穆斯林群体来此定居.明清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缩减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广州地区的回族传统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衰落,辛亥革命后,新觉醒的回族群体开始了对本民族文化复兴的积极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6.
南宁二题     
彭匈 《中国民族》2008,(12):81-83
民族大道 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少了,在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通衢大道上行过车,漫过步。比来比去,还是没有我生活的南宁这个城市的民族大道这百川归海似的丰富而有趣。  相似文献   

7.
吊脚楼,一个民族的写真千年的阳光,穿越厚重的历史冰层,依然顽强地照耀着今日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这是一个民族的写真。远古土家先祖,筚路蓝缕,溯流而上,艰难地越过崇山峻岭,在清江之源开疆辟土。为躲避猛兽和敌酋的袭击,他们将木楼悬吊在半空。于是,土家人的第一座吊脚楼,拔地而起。  相似文献   

8.
"广州英语"是中英通商导致的洋泾浜英语,它是中英语言接触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外通商的通用语言,"广州英语"的使用者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这些使用者基本上都与对外贸易、服务业有关.  相似文献   

9.
广州满族的先祖—满洲八旗官兵1500名自公元1756年到1767年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广州驻防,他们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的信仰文化,包括祭祀与祖先崇拜、对观世音菩萨和关帝、玉帝的崇拜以及其它信仰习俗。其年轻一代的信仰还处在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唐代广州蕃舶及蕃客数量以及他们的社会状况是一个仍未被深入研究的中国早期伊斯兰教史重要问题,历史文献的缺乏使解决这一问题举步维艰,对现存资料的错误解读更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至今学术界仍无一致的认识。本文首先疏理出从南朝到宋代,历史记录中每年到广州的蕃舶数量,结合广州城的地理条件,我们估计终唐一代广州每年蕃舶数基本上不会超过十艘。通过对唐宋元三朝人口数据分析,我们估计在唐元和年间广州城区人口数量约为2万余人,侨居蕃客数为2000人左右,在每年5至8月海外来舶高峰期蕃客总人数近万人。蕃客人数变化呈现典型的以一年为周期墟集式聚散性质,同时它还因商业环境和吏治状况变化而大幅度地增減。上述研究结果以及唐诗记述均表明,唐中期广州只是一个中等程度的繁荣城市。这些结论也质疑被广泛引用的某些伊斯兰古文献的可靠性,例如黄巢陷广州12万或20万蕃客被杀等记载均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广州世居满族在广州已经生活了247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他们与广州当地民众一样面临着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他们通过将传统的族群节日“春茗”现代化,在满族民众、国家权力和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强化族群认同,使族缘成为血缘、地缘、业缘之外新的跨地域社会动员手段,为自己争取到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经验对于城市世居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真履行宗教功课,严格遵行教法禁戒,他的宗教观着重讨论的是“天道五功”,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念、礼、斋、课、朝。刘智对于“天道”的阐释并不仅限于“五功”的实践,其思想的主旨十分明确。即惟有注重精神修炼才是重要的,而履行“五功”则是穆斯林实现其天道的一项基本任务,即所谓“敬服五功,以尽天道”。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把穆斯林日常的宗教功课当做精神修炼和灵魂净化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把“敬服五功”视为实现天道全部内容的基础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 ,对西域都护的称谓和建置时间这两个问题作了探讨 ,提出 :西域都护设官于汉宣帝神爵二年 ,立府施政在神爵三年 ;它在建立初期为加官 ,属虚名 ,约在汉成帝时变为国家正式编制下的实名官职  相似文献   

14.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4,(4):112-118
从唐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经千余年 ,伊斯兰教不断在宁夏传播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实地调查以及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宁夏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济南地名及辖区沿革,接着概述了济南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济南的时间,然后是对济南穆斯林主要聚居区和济南清真寺的重点介绍。在清真寺介绍中尤重济南清真南北两大寺的建筑沿革、建筑成就与掌教制度三个方面。紧接着是对济南伊斯兰教派别和人物的一点初探,但重点还是探讨与他地有所不同的清中后期及民国前期的济南伊斯兰教和济南主要表现在汉文碑刻匾联中的相当宝贵的宗教思想。最后将除碑刻家谱以外的文物进行了存目。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热河地区主要民族之一。本文揭示了元、明、清时期该地区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间军事争战,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和平时期各民族间互助合作,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是康巴文化的中心.300年前,昌都就有穆斯林繁衍生息,虽然他们屡遭劫难,但伊斯兰文化薪火传承,未曾断绝.时至今日,昌都穆斯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构成了昌都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本文首次全方位向读者介绍昌都穆斯林的来源与现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份较为翔实的资料,填补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同的境遇 :针对基督教的教案频频发生 ,针对伊斯兰教的侮教案引发多起风潮。考察教案和侮教案的表现、性质、后果和原因 ,我们可知 :宗教交流应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政府处理宗教问题应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民众对待宗教应有正确的心态 ,这对社会和宗教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效佩 《回族研究》2007,(4):104-11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