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澍耘 《船山学刊》2003,(4):165-167,87
诚信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与立政之基,是维系社会秩序、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道德。诚信之德源远流长,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发人深省。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当时的人们认为敬神必诚意,才能免遭祸患。《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文言》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  相似文献   

2.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这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人们为商之道,更是为人之道。“诚信不欺,先义后利”、“人无信则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是我国历代成功商人的道德准则。但是素以诚信立国的中国,不知从何时……  相似文献   

3.
诚信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意味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哲学之“真”、道德之“善”、人格之“美”的视角考察“诚信”的哲学内涵,以揭示“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诚信观与社会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意识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接受或赞同的社会意识。诚信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意识 ,其特征就是对于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抽象概括中所形成的社会认同观念。这种认同观念来源于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真实的信用行为 ,是诚信观的重要认知基础 ;可靠的信任态度 ,是诚信观的重要评价内容 ;高度的信誉价值 ,是诚信观的重要取向标准。积极引导人们构建认同和实践诚信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是江泽民总书记“先进文化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如何把公民道德建设好,就要抓住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是讲诚信。为什么要把讲诚信看作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这是由当今社会道德的时代特征、当前道德失范中的诚信问题以及诚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的。(一)当今社会是一个讲诚信、讲信誉的社会。有学者认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讲“信誉”的社会,“信誉”将成为人的重要资本。这一观点抓住了当代人际关系的根本和真谛。“信誉”是标志人们之…  相似文献   

6.
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尤其占有重要地位。如,孔子讲“践仁”,便是实现道德之仁,孟子的“道性善”、陆象山的“尊德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其所“道”、所“尊”、所“致”者,即道德之性、道德之知。宋儒所推崇的《大学》所谓“大学之道”,以“明明德”为起点,以“止于至善”为终点,其所“明”所“止”的过程,就是道德从启发到圆满的过程。儒学讲“内圣”讲“修己”,都是强调道德理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儒家道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稳定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伴随…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传统诚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诚”,轻人人关系的“信”,“诚”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诚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诚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诚信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荀子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东亚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中国,传播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礼乐文化传承.以荀子的《礼论》和《乐论》为例,解析了其礼乐论的内容、功能及其当代意义.荀子主张以礼治国,以乐化民,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文化在东亚地区传承至今,其核心价值依然在发挥着影响.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和”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这一生,拥有很多,失去的也很多,但什么东西绝不能舍弃呢?那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诚信”和“责任”。“诚信”和“责任”犹如孪生兄弟,诚信为“里”,责任是“表”,表里合一构成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举世公认的美德。中国古代商人从自己的生活和需要出发 ,对诚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与“善”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 ,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商品交换领域的延伸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市场竞争力 ,是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秘诀 ;从中国古代商人的生存状态来看 ,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健康成长最需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
“慎独之学”是怎样的早在顾炎武那里,有关于此的研究即已被明确称作“慎独之学”(《日知录》卷一)了;而简本《五行篇》中曾两次出现过的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则亦不过在于表明:它乃是先秦儒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至于所谓“慎其独”,若我们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所谓“应乎中”;若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叩”诸如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显与微等等,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个“两极”、“两端”而用其“中”;而若用简文中的话,一言以蔽之,曰:“能为一”。而所谓“慎独之学”,概而言之,其所讲的大概就是…  相似文献   

12.
张小琴 《兰州学刊》2009,(3):9-12,176
“诚”作为儒家心性哲学的人生境界就是人性的溯源归本,其实现必须置于“终极价值本源”、“价值共识”与“价值导向”构成的自下而上的三个价值层面构架中。首先,“诚”就是“人道”弘扬“天道”的境界,既是人性去除遮蔽追求本真的境界,又是超越道德的审美自由境界,还是标示正义的应然境界。“诚”就是本真-正义-自由的终极价值本源,是超越并决定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其次,“诚”的实现是将个体心性的溯源归本置于主体间交往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之维。最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诚”作为价值导向。这三个价值层面的实质就是“体用不二”,不能简单地等同化约。  相似文献   

13.
林启屏 《文史哲》2006,(5):31-42
孟、荀二子,念兹在兹者均在于“价值世界”能否在人间证成之事上。只不过孟子立定心之大根大本,直探价值之超越真实,在扩充之工夫中,昂首人间。荀子则立足世界,以统类之心通贯历史与社会,在大无畏却极具忧患意识中,开展“道”的现世性格。两人虽于“心性”之主张不同,却仍有相补相辅之可能。孟子道心性,强调践形工夫下的价值开显;荀子则重在价值之客观化上,故重视社会实践下的道德行为。两人均是一种“化成世界”的观点,而且是以“价值世界”为“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在。孟子内化伸展的学说取向,深化了儒学价值根源的理论深度;荀子则于外向实践的主张里,客观化了价值实践的具体可能。孟、荀二子俱为“儒学意识”作了不同向度的深化和开展,其于儒学之发展,实各有其功,不必强分高下。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的超越就是关于存在者的本质之维和实存之维的追问;现象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为自身开辟道路。现象学视域中的“超越”有这些取向:只有进行着的体验和其所构成者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由此可以回溯到原初的奠基者;“人”基于本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而作出本真的决断;就趋向于神圣物的人而言,他是超越自身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者;其超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仰承;人是那进行着超越活动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15.
汪澜 《晋阳学刊》2006,(5):80-84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性本质决定人必须彼此交往,交往使人获得其本质,交往内在要求人做到诚信,诚信实际地内在制约着人的发展。市场经济实质是以“物”为中介的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市场契约本性关照下的人的诚信素质养成正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此,诚信个人才会出现,诚信社会才可到来。诚信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人的建设,是以信任建设为契机的人的自觉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实行动和积极筹划。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中国传统道德对传统商德的影响 天津社科院温克勤指出,我国优秀传统商德是相当丰富的,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①公平交易,合法致富;②诚信不欺,重视声誉;③崇尚勤俭,不事奢侈;④热心公益,好善乐施;⑤爱国济民,捐金纾难。前三者为一般层次的商德,后二者为较高层次的商德。 然而,传统商德作为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不能不受一般社会传统道德的制约。如白圭就认为要做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必须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智”就是通“权变”,要有灵活性;“勇”就是善“决断”,要当机立断;“仁”就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诚信生态环境呈现失衡之趋势.探究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归因并厘清大学生诚信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助于建构出优化大学生诚信生态环境的对策.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应遵循“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学习借鉴西方诚信教育经验.只有多部门、多层面地建立高校诚信体系,才能长效优化大学生诚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儒家诚信观及其在当代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诚信观是诚信理念、诚信修养和诚信运用的整合统一 ,其要义是“诚者自成”、“信”由“中(心 )”出。故其在当代的运用 ,必须从确立诚信理念、修诚养信 ,以及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9.
价值可分为满足人之生存需要的价值和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前者的直接承载者是感性的物体;由于它们与货币具有同质性,所以是可以数量化的。后者的直接承载者是非感性的事物;由于它们与货币没有同质性,所以是不可以数量化的。但以社会分工、市场经济和算计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却在不断把许多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数量化。这些价值数量化的结果就是:人的完整性的缺失、人的“自由”个性的“崛起”、人更加地具有“社会性”以及人与物和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的丧失。由此,西方传统中追求永恒和普遍的理性主义就走到了它的反面,在暂时的价值物中乐不思蜀。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