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宏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3(1):21-27
印度教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主体构架形式,是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级为一体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压迫性社会隔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贱民阶层和妇女备受歧视和压迫。印度社会世俗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贱民问题和妇女问题。英国殖民者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启动了印度的社会世俗化进程。印度的民族运动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殖民地时期,贱民和妇女在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3.
吴宏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5):75-79
贱民制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部分。贱民解放的过程起始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印度政府通过制定世俗主义宪法,实行保留制度,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表列种姓教育水平和营造世俗主义的思想舆论环境等手段,着力消除这一社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列种姓自身的努力也推动了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4.
论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世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
在印度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情感和国际形势等因素,使印度的宗教问题难以根除.印度的宗教问题主要表现为锡克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各教派主义的挑战与政党大打教派政治牌的负面影响.通过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习惯、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可以促进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中,政治世俗化指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是民众政治态度的动态变迁过程。台湾社会受政治世俗化影响,政治思潮与社情民意逐渐变化,特别是台湾民众在政治世俗化的影响下,不愿再受困于蓝绿对立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切身利益。据此,新时代对台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台湾民众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本文基于政治世俗化的视域,通过体系、过程、政策这三个层面,分析台湾社会政治世俗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联系,并探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架构。希冀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6.
张治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125-1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文学思潮呈现出优劣并存的矛盾二重性一方面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与精细表现,促进了艺术的平民化与民主化,文艺之树因根植于深厚的现实土壤而枝繁叶茂;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的刻意追求和对市场法则的过分屈从,又常常使文学迷失了本性、背弃了诗性,深陷非理性主义的粗俗化泥潭而难以自拔.克服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还文学以纯净"脱俗"的世俗化,需要建立一种全民参与"文化工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淑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96-98
联合政治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发展的结果。联合政府在世界上及在印度的某些邦都有成功的实践。虽然联合政府在印度中央政府的实践在独立后的 5 0多年里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是 ,联合政治、联合政府是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是印度目前的惟一选择和将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钟冬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9-52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把文化世俗化当作实现功能发展的重要方面来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根据该理论,文化世俗化应该在平衡和控制中发展,这预示着21 世纪那些已经取得相当经济发展和政府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向公民参政和福利,满足公民参政和福利的世俗期望,建设平权政治,否则同样会有崩溃的危险。阿氏政治发展理论的文化世俗化内涵不够开放,具有英美中心论色彩。 相似文献
9.
卢正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6-11,16
印度政治发展道路有自身的特点 ,虽然实行了议会民主制 ,但民主的质量不高 ,种姓、宗教等传统势力未被清除 ,政治发展缺乏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强有力的公民社会的支撑 ,暴力冲突困扰着印度社会 相似文献
10.
张忞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2):99-1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围绕如何界定印度教徒身份、印度教徒身份是古已有之还是殖民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尝试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下,探讨对Hindu身份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这包括殖民前的印度波斯语史书、梵语和地方语言的历史书写以及殖民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以及印度独立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达利特史学。印度在殖民前已经形成了将族群身份与历史挂钩的书写模式以及一种由上层知识精英界定的“印度教徒”身份。殖民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进一步确立了“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以印度教徒共同体为重要主体的民族史书写模式,但也因为推崇种姓制度而引发低种姓思想家的批判,形成了与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民族史对立的达利特大众身份和达利特史学。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指向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宗教、科技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世俗性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先锋性、独特性,从而使文学性本身确保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指向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师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松茂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
享誉中外的伊斯兰文化学术大师纳忠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既主持<清真铎报>的常务编辑工作,又曾在该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了解和研究纳忠先生与<清真铎报>的关系,对于认识他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及撰写人物生平传纪都有具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代末年一些知名文士将写作重点放在叙述史实的作品上,诗歌之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叙事化倾向。金代诗人自然平易的风格,和曲的美学追求相一致,还采用俗语进入诗文。因此,研究金代文学就成为正确理解和评判元代文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吴加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46-50
新时期文学逐渐疏离了传统经典话语所构建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从世俗出发,消解宏大叙事,塑造出一批亲切可信的凡夫俗子形象,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文学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最终界限。要正视当下文学的缺失,弘扬时代精神和人的崇高理想,体现对人性善恶的反思和自我灵魂的拷问,以直面存在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相似文献
16.
邵龙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
中国的世俗化程度和水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很高,这是一种伴随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的世俗化.但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却比西方晚了四百至五百年.中国的世俗化原本是人文主义的,但在演进中却严重流失了精神价值,西方的世俗化原本是神文主义的,在演进中积累了重要的道德资源和精神推动力.中国社会自近代以降在社会转型中同时面临科技(物质)、权力和价值(精神)秩序的三重危机.中国社会在世俗化演进中丢失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厚的文化遗产,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设计中的新思想、新做法,最主要的是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忽视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和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宁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22-926
英国近代思想史中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和信仰危机。这场危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19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与维多利亚道德的张力运动的结果。诗人、思想家马修.阿诺德的神学救赎方案,实际上是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最后确证。 相似文献
18.
穆斯林兄弟会自1928年创立至今已走过将近80年的历程,现已发展为埃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政治、社会组织,并在埃及的政治舞台上扮演最强的反对派角色。穆斯林兄弟会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埃及历届政府不可小视的社会力量,其发展演变对埃及社会政治的影响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李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7-92
本文大致梳理了自古希腊到牛顿有限空间理论与无限空间理论的论辩历史,指出牛顿的无限空间学说取代亚里士多德的有限空间学说并不是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战胜抽象理论的结果,而是因为在基督教思想世俗化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理智逐渐抛弃了古代和中世纪的谦卑态度,日益取消了人类理智与上帝理智之间的差别与界限,最终相信人类可以像上帝一样把握一个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