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人财产权"是一个缺乏明确的立法、司法解释的独创性概念,造成了学界观念的混乱.究其实,法人财产权只是充实了内涵的经营权,与后者相比无实质进步.其存在造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应予更新为以法人所有权为核心的法人所有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办高校既不同于企业法人,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法人,其性质应定性于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不管怎样定性,其民办高校具有独立法人人格,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但是我国目前关于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的相关法规甚少,有些行政规章甚至有悖法律原则,现实中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纠纷层出不穷。本文以法人制度理论为基础和类推适用最近似法律为原则,探讨我国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拟为民办高校法人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确立法人财产权,建立法人财产制度。以分解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为主线,从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债权债务问题等方面配套推进,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法人财产权与信托财产权是不同制度下的权利范畴,各具特色。通过对两者的渊源、性质、功能的分析和比较,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的法人制度与信托制度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活动的层次性越高 ,经济关系越复杂 ,制度性安排中的科学性要求越高。产权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关键性地位主要是由法人财产权体现的。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依托。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是谋求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支点 ,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办高校法人不同于公司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非营利性。“合理回报”的规定,模糊了民办高校的法人财产权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不利于投资人权益的保护和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投资人权益的保护都离不开法人财产权的明晰。以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现有制度为基础,对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民办高校法人财产制度的立法完善进行探讨,对促进民办高校发展显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人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公司法人对自己的法定财产所享有并行使的一切法定权利。它包含了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财产收益的分配权 ,它是通过出资人的投资而将财产权让渡给法人而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产权清晰 ,只有将国有企业中国家享有的对企业的股权和企业享有的法人财产权严格区分开来 ,实行“两权分立” ,才能做到产权清晰 ,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达到管理科学之目的 ,从而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的法人财产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法人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法人对法人财产享有限制物权(经营权和业务管理权)、法人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享有债权,法人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和法人的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的财产不享有任何权利,法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俄新民法典中的法人财产权理论对于解决我国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争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精髓。国有企业只有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0.
物权制度在西方已建立了上百年,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物权法却都 没有对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作出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司法》针对不同的企业法人对法人财产权性质作出不同规定,但这些规定 不仅在理论上有模糊不清之处,而且有自相矛盾之处。从物权角度看我国法人财 产权的性质,是完善我国法人财产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拥有的法定财产权主要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收补偿权和专业合作社中的财产权.但规范这些权利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要从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从而达到保护农民财产权利、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重庆上市公司体制弊端表现为转制不彻底,改革不深入,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股虚位,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产权激励等.体制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及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依靠体制创新并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有效结合,是推动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有三次大的为人民算账行动∶20世纪60年代初一次,“文革”结束后一次,当前一次。三次大算账后,党和政府都作出了发展战略的大调整,推动了或必然会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为人民算账的法理基础是人民法权,即人民共同参与和享受的发展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一个基本的经验就是首先要在经济问题上形成人民法权的理性自觉,既要善于从宏观上发现“问题”,又要有清醒的历史主义态度,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在经济上的权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法权普遍化的发展进入到自觉性阶段。人民法权普遍化的实现,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有利于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事业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保护地居民的使用权、财产权、人身权、文化权利却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这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有密切关系。当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地居民权利保障上存在管理体制不清晰、居民参与机制不健全、补偿机制不明确、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为切实保障我国自然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必须加强我国相关立法,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居民参与机制,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林业物权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偏重于行政管理机制。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森林资源的财产 属性日渐突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以林权制度 为 核心、市场交易规则和相关管理规范为主干的森林资源法律制度,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我国物权法的实施与林权改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进一步深化 林权改革的优先行动领域。当前,要实现林业管理工作与物权法的实施相配合,首先要 明确林权-林业物权-物权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构建林业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关系主体、抵押的设立和实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在土地经营权的抵押中应当明确“农户”的法律地位以及农户内部成员间的共同共有关系,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明确抵押权的设立采用登记生效主义。规定物上代位权以保护抵押权人,引入涤除权以保护土地经营权再流转情况下的抵押物买受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适用必须基于物权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多个部门法,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体系并健全相应的运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受歧视的二元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却非常严重,既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应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创建平等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们党长期艰苦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完善这一制度,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它主要涉及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论",从主体、客体、目的作用、行为方式、发展趋势等方面把它们统一起来。特别要解决好公有财产产权不清、保护不力、配置和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淡化国内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主体、非主体之分,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拒证权制度的设立有其合理因素和价值意义,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即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角度来看,拒证权设立的普世伦理意义是:当法律原则和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法律的真实性原则应当向普世伦理标准作出让步、妥协和回归。  相似文献   

20.
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应当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经济法关于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不仅很少,而且过于笼统和缺乏强制力。我国应当建立起有强制性的公民与国有财产的法律关系,完善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根据行使方式的不同,应当分为直接权利和间接权利;根据义务主体的不同,分为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权利和对国有资产使用者的权利;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事先”、“事中”和“事后”权利。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难以通过传统的救济途径获得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