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滕绍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满族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其先人明代女真人及其知识分子,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汇蒙古文化、汉族文化等东北各个民族文化,而造就了满族自己崭新的知识分子队伍。在轰轰烈烈的民族统一战争实践中,开创了满族文学兴起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王明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达到英语那样广泛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也没有哪一种语言文学能有英语文学那样巨大的世界影响.尤其在二战以后,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更给英语文学的鼎盛带来了新的契机.英国文学的继续发展和美国文学的重新崛起,皆为一般读者所熟知.本文主要就英语文学在其它地域的兴起略论一二.一、印度印度的英语文学发动比较早,到本世纪的30年代已有一批作家.二战后,又出现了印度英语文学的“三巨头”一慕尔克·拉其·安南德(1905-),P.K.纳拉扬(1907-)和拉茄·劳(1909-).三人以小说创作为主,在运用… 相似文献
3.
陈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
20世纪80年代末,海归文学如一夜春风从海外吹回了祖国大地。查建英、王小波、阎真、严歌苓、虹影等一大批海外华文作家陆续回归祖国,热闹非凡地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成为中国跨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海归文学虽然概念崭新,但成就巨大,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海归文学既发扬了20世纪初期海归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精神,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马大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中国现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贯穿始终,并且日渐发展,终成为主体的文学流派,而“五四”期间曾与异峰并峙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所经历的时间虽相对短暂,但它却以粗豪奔放、恢奇诡异的风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先进中国人的注意中心从政治革命转向思想革命,从社会解放转向个性解放,这种汹涌的社会思潮对直抒胸臆,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催生作用。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新 相似文献
5.
欧阳文风(文艺学博士后,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天把各位请过来,主要是想对"'博客文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知道,"博客"的出现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Blog这一概念进入中国更是2001年底以后了.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自兴起以来,即以其不同于传统网络传播的诸多特点,对信息的传播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0,(2)
现代新儒家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也是其兴起的外在条件。其兴起的理论前提是对孔孟之道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超越。这也构成了现代新儒家兴起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德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5):43-48
外戚幕府文学的兴盛以外戚的强盛为依托,以文士与外戚的和洽为基础。功勋大,受亲宠,文化素养高,这是东汉外戚发达之本,也是文士认同外戚的关键。光武帝和汉明帝抑制外戚,章帝尊宠外戚,文士和外戚的关系经历了从疏离到亲附的转变。东汉章、和之世,尚文之风遍及朝野,掌权外戚礼遇文士,文士纷纷入幕,外戚幕府由此成为文士胜场。在幕主马防、窦宪器重之下,文士的建功热情和创作活力全面激活,一大批反映兵武征旅、颂扬大汉威德的作品应时而生,以其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俊朗的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李小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2-75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家族文学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再度关注,但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该领域被关注得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和价值具有双重性,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充实,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呈现。在充分借鉴汉族家族文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家族文学需要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家族文学生产、与汉族家族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9.
曾醒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2)
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进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涌现了从普希金到高尔基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巨匠,创造了从“多余人”到“无产阶级英雄”等众多的具有经久魅力的艺术典型,运用了具有时代革新意义的创作创法。而这一切又都是这一时代的进步文学家们积极参与人民命运的结果。它留给我们的应当不只是对历史成就的羡慕。还有一些什么其他的呢? 相似文献
10.
宁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文学,总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台湾文学经过长期禁锢以后,近年来,追求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冲破重重阻力,迂回曲折地运用各种文艺形式,表现自己和人民对现实的不满。这种表现,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实地写下等人的生活,台湾人称为写实文学。这些作品,往往运用素描的笔法,不加渲染地在作品中叙述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马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133-136
本文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西方妇女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事实,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 女教育状况,以及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之兴起。由此得出结论,维多利亚妇女在教育的启迪下,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不再满足于“安家育儿”的角色地位。以自己作为女性的感悟和体验,她们书写出时代相违背的新女性形象,为后 来的妇女作家开启了一扇写作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王承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2-99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刘满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88-90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现实生活的自然延续,叙述视角是全知全能的。现代小说的叙事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后现代小说否定生活的规律性、必然性。这样要继续维护小说话语的权威性,就必须把这种自觉引进小说的叙述之中,返回自身,承认自身的局限、困境并充分利用它,作家们似乎别无选择,戏仿似乎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4.
刘化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8-71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早在成化年间,郎署文学就开始出现兴起的迹象。成化末至弘治前中期,即”前七子”兴起前,储巏、邵宝等人对郎署文学的振兴有引导发起之功。弘治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孝宗本人对文学的重视,促进了以“前七子”为代表的郎署文学的崛起。康海以状元、翰林院编修身份主动与李梦阳结盟,倡言复古,标志着文学重心由翰苑馆阁向台省郎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33
唐承六朝之后,公私文翰,并用骈俪,而末流弊滋,浮滥冗缓,叙事论理,不能真切,于是韩愈倡为散行之文,远师先秦西汉,以朴质条鬯之体矫正魏晋以来排偶藻饰之风,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古文之体遂立。名为“古文”,实乃创新,虽取法先秦西汉,而能自具唐代新散文之风格,并非奴隶式之摹古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小说以表达政治—时事为能事,即以国家为叙事重心。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政治观念变迁史,潜隐在新小说主旨的转换之中。其时小说地位的提升与清末新小说的兴起,实知识人危机意识的呈露。 相似文献
17.
18.
神话原型批评由西学东渐到生根本土,经历了从弗莱理论向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延伸与转化。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大都具有明确的学科建构意识,他们力图借助人类学观念来促成国学的更新,以实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为终极目的,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范畴。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研究,为西方理论旅行中国提供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刘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3):38-42
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都是政治大动荡中,为寻求文学的解放和自由而发生的,都是大变革、大转型之中的文学,且都具有开局的性质。但是,前者具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全方位的视野,而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却是囿于政治的眼光,缺乏历史的观照。寻根文学和朦胧诗虽有历史的视野和中西方的观照,却又缺乏政治的热情和参与精神;前者描写的是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性格和心态,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视点却只是政治路线,而寻根文学和朦胧诗却又往往囿于文化方面。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学的胸襟要比新时期文学宽阔得多,因而它的影响也要大得多。由此说明,我们的作家不但要有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念。还要有纵观历史、眼望世界的气概,当然还要坚持文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吴敏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396-399
由于翻译过程中原文要遭遇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文化传统等 ,翻译必然带有创造性。于是翻译被定位为一种针对原作的改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作为一种改写的翻译是如何被当作一种为民族文化复兴提供全面动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