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另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逻辑性。当今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以共时态形式出现;因此,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文化与符号学意义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是怎样完成的,哲学界意识与身体的"二元论"是怎么过渡到"一元论"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中身体有怎样的现代性自我话语,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归属在哪里?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齐格蒙·鲍曼是当今一位思想独特、极富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其丰富著作的核心就是对“流动的”现代性的论述。在鲍曼看来,现代性的标志是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后现代性的特征则是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鲍曼用“流动性”这一隐喻指向后现代社会的状况和人类生存的窘境。鲍曼认为,流动的现代性时期,由物品消费到符号消费的转换是社会消费行为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消费主义对解释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控制模式有重要的意义。“流动的”现代性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状况,自身认同的不稳定性仍然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问题,安全与自由的矛盾性在后现代时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论域的形成与展开,无疑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重要事件。本文无意于较深地介入这一讨论,而只是想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根源,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的初步梳理与分析,以阐明发展中国家所应秉持的文化态度,并由此进而彰显我们所应担当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5.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现代性及其结果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性的局限是什么?二、现代性之后的社会应当是怎样?因界定现代性的代表性特征本身就是多维的,故问题一的答案具有暧昧性。对于问题二,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倾向于用"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来指称现代性之后的社会思潮。后现代性体现了对现代性及其根源的批判,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种启蒙理性的终结,而是一种希望能够废弃理性所产生的等级制和统一化,从而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和解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演进过程中经历形成、拓展和重建的发展逻辑,并展现出技术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企业逻辑等特点。当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面对后现代性挑战时,不应被抛弃,而应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对现代性进行重塑。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一方面,中国当前公共行政面临着现代性不足的困境,应采取由浅入深、渐进推动的策略来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另一方面,为了规避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现代性过度的危机,我们要利用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批判性地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重塑现代性,从而为未来行政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下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实践尚未获得充分发展,普遍而言尚不存在实践性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现实,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已经面临技术-经济层面的后现代现状以及改变了的文化语境,不可能重蹈"现代-后现代"的线性发展路数.中国当下文化实践策略应当且必然是:负有现代性使命的后现代性实践.  相似文献   

8.
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以反思性、异质性为自身立场的文化力量,始终与启蒙现代性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张力之中,并将现代性变成一个变动不居的未完成的过程。从这一视阈考察的话,所谓后现代状况,只是对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化力量的极端强调。它将审美现代性的异质性立场扩张为一种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将后者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权威的质疑作为理解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与此同时,后现代状况中的审美现代性还存有另一种可能性:所谓异质性立场的扩张,未必一定就是艺术承担其救赎功能的新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质疑在消费社会中都有可能变成一种不切实际的幻象。  相似文献   

9.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著名的理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文笔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鲍曼的后现代性概念、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关系及后现代性给人类生存状况带来缺憾等言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一个新的“老问题”,“老”在于自后现代性出场之日起二者的纷争就从未间断,“新”在于现代性虽饱受质疑却不断被激活,内涵也愈加丰富。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现代性持总体性内在批判立场,但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极端的现代性批判立场导致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性亲缘表征,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家以现代性拒斥后现代性,从总体上将两者对立起来,造成二者关系紧张。作为二、三代之间重要过渡人物,维尔默传承批判理论传统,将哈贝马斯开启的语言学转向引向深入,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中重构辩证法,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进行了饱有和解意味的理论重建,开启了政治伦理学新视域,为重塑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性提供方案。考察维尔默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论重建,为当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的现代性诊断范式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已然步入高风险、多危机的生态失序和环境危机时代,回应型和反思型生态秩序的构造提上日程。传统唯理论建构主义的"一元理性"秩序构造模式过度强调人类理性,忽视了自生自发模式的内涵性延展功能。哈耶克的社会秩序观认为秩序的生成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或建构的秩序,一种是自生自发的秩序。基于此,生态秩序的构造应该对唯理论建构主义进行矫正,秉承"二元构造"的秩序生成模式。由于生态秩序超现代性的特征,传统道德、习俗惯例与宗教等自发约束手段社会控制的功效减弱。因此,现时代需要运用理性发挥法律控制的基础性工具作用,在不断试错与人类理性的累积下以法治促进生态秩序的健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3.
德莱塞通过《嘉莉妹妹》这部作品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满欲望和炫耀性的消费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消费社会的图景,显示了作者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认可态度,同时还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背离传统道德标准、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的行为和消费意识形态所持的怀疑、困惑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费社会的敏锐洞察、思考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数据库通过对消费者的建构与监视实现了对消费者的成功控制,促生了以需求为中心的敏捷生产方式。数据库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监视与控制而成为消费社会的控制体系——"超级全景监狱",为消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15.
进入“丰裕社会”后,强调消费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消费社会。现代消费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追逐利润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虚拟资本盲目扩张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福利资金不足与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是较早地明确使用"消费社会"这一称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富裕的,但同时也是病态的。第一,技术理性利用对消遣、娱乐、休闲等的控制,成为消费社会新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第二,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商品和消费逻辑,彻底破坏了文化的传统形式和基础,使其丧失了颠覆和反抗功能,沦为单向度的文化;第三,消费社会不断地制造和满足各种虚假需求,这是所有异化现象的根源。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尔库塞构建了独特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消费社会的到来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也会发生深刻转型。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商品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弱意识形态性。当下中国消费社会性征日趋显现,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三大形态的文化转型,在当下中国尤其值得关注,文化转型和重建呈现"和合"趋势。与此同时,文化启蒙、文化纬度提升成为文化发展的强烈欲求。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推进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需要着力做好繁荣大众文化、振兴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他对消费社会的否定是非法理性的;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传统批判理论之审美主义批判的延续和变种。鉴于审美主义批判已在国内的思想界演变成为一种阻碍社会理性批判的文化氛围,应谨慎对待波德里亚并进而廓清他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消费者和消费环境变化的角度,即消费者心理、消费意识和消费社会的特点出发,对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进行分析,从而探询消费社会出现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起,开始关注并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集中研究社会消费过程、性质及其运作机制。他认为,当今已从生产社会发展到消费社会,消费已取代生产而成为社会的中心,消费不再只具有消极意义,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