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从社会历史角度展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鲜明的阶级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厘清了阶级整体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起到的作用。但要细究阶级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就要从构成阶级整体的个体入手,抽象出阶级中大多数人的共同特点,为研究阶级特点和发展历程的行为选择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以全新视角看待阶级中的人和阶级的选择,有利于认清阶级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知识分子远离了经济上的基础,不具备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看,知识分子政治上易变,思想上复杂,没有形成一个政治、思想上统一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的阶级。  相似文献   

4.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阶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也在不断地被阐释和重构,某种程度上也使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真正内涵变得越来越模糊。事实上,只有从特定的生产关系结构、阶级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演变过程等方面,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有阶级社会,再从有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这是经典作家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本文主要论述了母权制、父权制两大氏族公社产生的条件、内在特征及逐渐瓦解衰亡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我国私营企业主具备了形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思想关系的角度看,我国私营企业主尚未形成为一个统一的阶级;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我国私营企业主可能形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的本质规定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和分析阶级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从本质上看,阶级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的,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的群体;阶级的产生、形成、发展、消亡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或联合是以彼此的利益需求为基石的。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文艺的根本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必然要反映作者所属阶级的观点、见解以及愿望。同时,由于社会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各个阶级的作家由于各种特殊的具体的原因,必然地要同其它阶级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受到其它阶级的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在既反映出本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政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恢复、继承和发展。从"政治的经济"转向"经济的政治"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主要之点。政治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解释总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呈现多样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政治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动态角度看,政治可分为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政治。①所谓非阶级的政治,一般是指阶级出现前的原始社会政治和阶级消灭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以及阶级社会中的非阶级政治部分。其…  相似文献   

11.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交往模式.卢卡奇的阶级理论深受“总体性”理论的影响,这与其阶级理论的三种理论渊源密不可分,即社会分工的理性化、经济利益的整体化与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整体化.因此,辨析卢卡奇的阶级概念要从阶级产生的社会基础着手,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独特的经济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但也要看到,由于卢卡奇片面强调意识相较于社会现实的独立性,这使他的阶级概念在阶级产生的基础和意识产生的条件都遇到了不可调和的理论困境,从而使他的理论滑向了黑格尔主义.  相似文献   

12.
阶级斗爭,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公认的科学真理。西周、春秋是阶级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绝大多数所公认的历史结论。从西周末期到战国初期,中国社会有发展、变化,也是史学家所公认的事实。而某些史学家却认为在这时期內“沒有阶级斗爭”,然则这时期的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这样,就是在客观上否认阶级斗爭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个客观真理,这是我们所绝对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从文化资本这一视角来讨论阶级理论则比较新颖独特.尽管古德纳和布尔迪厄利用文化资本对阶级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但是他们理论的缺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应从其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三个维度切入。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编纂学家关于阶级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问题的理论探索,根本旨趣在于探索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构建的有效路径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使阶级、阶级斗争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从历史唯心主义与抽象道德批判的迷雾中摆脱出来,为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地用来研究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从哲学史观的发展来看,这是哲学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阶级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的方法论表现。这就是在阶级社会里,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探求其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观察法律现象的。把法律和阶级、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看,在阶级社会这个历史范围内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以为无阶级社会则无法律的观点却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界占据统治地位。我们怀疑上述观点的真理性。既然目前马克思主义法学界找不到有一个人愿意否认我国法学落后,而且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从阶级的划分标准以及工人阶级的界定两个方面总结归纳不同学者对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以往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方法不足以解释当前的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重视阶层分析,依据客观实际,从整合社会力量、注重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阶级阶层新现象,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