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迎来第一个高校扩招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劳动力市场排斥表现为对大学生的生理排斥与个人经历排斥。同时还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排斥。在男女大学生面临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排斥过程下,女大学生还要面对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排斥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是个体被他人或团体拒绝或排斥的现象。在社会排斥中,被排斥者的归属感与关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排斥者会出现敌意、攻击行为。社会排斥是影响青少年认知、情绪及行为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排斥角度,现实排斥从拒绝、中伤和差别对待三维度结构转向网络排斥中的中伤和忽视两维度结构。而基于遭受排斥角度,现实排斥从拒绝、忽视、中伤和差别对待四维度结构转向网络排斥的中伤和忽视两维度结构。现实排斥结构向网络排斥结构演变的根源是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中国农民工社会犯罪问题及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偏离的社会排斥研究视角。作者认为.社会排斥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概括造成农民工社会犯罪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和家庭、学校等环境方面的影响。文章引入默顿的结构压力理论,认为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经济目标和公民权方面。据此,文章提出了“社会排斥-结构压力-社会偏离”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进行有关的经验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引出对社会排斥概念的分析,能解决残疾人与正常社会融合的观念.从排斥原因、排斥内容入手,对残疾人教育进行分析,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改变教育观念,找出消融排斥的方法,使残疾人能够通过消融排斥,融入正常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的被动排斥,而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已高度淡化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归属,返乡青年农民工往往会主动排斥乡村生活,在这种双重排斥的境况下,返乡青年农民工极易成为无“根”的游民,乡村认同与归属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的吸纳能力,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向城镇分流,同时积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重塑,重构其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Y-的“游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排斥会引发多种不良效应,如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然而对社会排斥是否是因为引发情绪悲观而产生攻击行为的理论目前仍存在着争议。心理学者普遍将竞争态度分为良性竞争和过度竞争,并且认为过度竞争的个体存在着攻击他人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社会排斥,这些排斥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深度访谈和观察的研究方法,描述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社会排斥现状,深入剖析了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流浪儿童工读学校为个案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立足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初步分析了问题流浪儿童从家童、街童到工读生转变的生命历程,诠释了问题流浪儿童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不断遭受社会排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参与公益性就业、孵化公益性就业正成为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新热点与新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性就业存在大学生认知度不高、公益性就业自我评价谨慎、公益性就业行为欠缺、公益组织资金短缺、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优化我国公益性就业孵化体系支撑,推进大学生公益性就业教育,加强制度创新,助推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分析方法,在对西北某高校200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基础上,就社会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趋势及社会资本差异在性别上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结论是应该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减小其消极功能,以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就业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从而促使全社会、各所高校、各个家庭十分关注高校学生的培养过程。该文从文化资本的视阈,对文化资本本身、就业竞争力及文化资本与就业竞争力关系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文化资本影响下的发展,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排斥是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法国提出的概念,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这一概念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戴维·波普诺),如今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领域中,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泛化,意指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而  相似文献   

14.
方巍 《中外书摘》2009,(9):21-23
不论是市场力量还是制度因素对农民工造成的社会排斥,最终都将通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得以体现。在市场性排斥和制度性排斥的情形下,农民工是城市生活的边缘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处境,最恰当的表述便是:“干完活走人,公民权免提。”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工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对实现农民工的社会包容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成汉健 《职业时空》2005,(14):62-63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是关系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日益困难。因此,各高校应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实施高校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张斌 《职业时空》2009,5(9):69-7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用人制度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以高职旅游就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就业教育行为的可行性途径,旨在探索高职旅游专业方向学生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17.
王景龙  丁国玉  石景川 《职业》2013,(25):50-51
祖居地是农村,父母是农民……很显然,这些是与大学生就业没有关联的。可在“最难就业季”,因为缺乏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一些仓促来到就业市场的农村大学生成了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人群。
  大学生面临求职门槛
  【案例】居家农村的本科毕业张某,就读某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用人单位。找专业对口的岗位没有可能,她在一劳务市场应聘一营销岗位,被以无工作经验拒之门外。后又去一私立辅导学校竞聘教师岗位,虽然每个星期工作只有星期六、星期天这两天,每天只工作两个小时,还是被以“非名校毕业”为由拒之于门外。无奈,她只能去饭店传菜、去超市送货,干些力所能及的零活。  相似文献   

18.
马庆枝 《职业》2015,(7):62-63
面对现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了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本文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认清就业形势,分析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现状。针对职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队伍班子建设、实施方法及服务理念的确定等方面入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开展此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从2012年初开始,将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了全区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了“全员、全程、全心”的工作理念,通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方资源、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初步探索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深圳盐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综合作用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岫芳 《职业时空》2008,4(10):52-53
随着我国就业体制由传统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方式转变,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竞争所要求的素质能力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弱。面对就业,大学生有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抱着纯粹现实主义心态,认为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缺乏必要的自信,无职业方向概念,“饥不择食”,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过于理想化,好高骛远,重视“钱”途忽略“前途”,脱离社会需要。择业与自身条件不完全相符,对未来人生一步步晋升发展缺乏长远设计,即便有职业规划但多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为弥补高教人才培养的不足,增强教育的实践功能,为使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高校就业率,高校很有必要将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面对就业择业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