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决策与信息》2005,(6):18-18
为期两天的“中部崛起战略论坛”5月15日在汉闭幕。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及湖北、湖南、河南、安策、江西、山西等中部地区六首的近200名代表汇聚江城,为中部崛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中部崛起”成为国家战略。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4.
东湖高新涨停、道博股份涨停……中部概念股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在3月28日的盘面上有不俗的表现。随着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部经济的发展首先带动中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部股票板块有望随着中部战略的逐步明朗而同步上涨,彰显中部概念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需要一个龙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运宝 《决策》2005,(1):27-29
当更多的目光都投向中部地区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武汉时,武汉能否成为撬动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对中部的带动力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中部六省在谋求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9月18日至20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首次齐聚郑州,出席中部论坛郑州会议,共谋“中部崛起”发展大计。9月25日,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拉开帷幕,中部六省无一缺席。此举不仅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家八部委和中部六省在联手搭建“中部崛起”的投资贸易平台,更是中部六省协力谋求“中部崛起”的实质性动作。  相似文献   

8.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意味着中央已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中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摆在中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综合优势,带动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中部堀起”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之一。但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哪儿?刚刚结束的2006年全国“两会”在这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继今年2 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研究中部崛起时提出的“基地”、“枢纽”这两个关键词之后,在温家宝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面,首次明确  相似文献   

11.
张道刚 《决策》2005,(1):14-18
在中国区域政策版图上。东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政策板块构成了三个政策高地。剩下的中部在三重挤压下。陷入了“政策洼地”。当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部时。实际上是在关注“政策中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中部”和“地理中部”已不复存在。从这个层面看,“政策中部”概念才是本次策划的主旨所在。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从去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表述,到“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之中;从官方和民间的热议,到电部六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在经历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浪潮之后,“中部崛起”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江西现象”看中部崛起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耀 《决策》2004,(2):40-42
随着“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近些年谨防“中部塌陷”,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关注点。在这种忧虑的氛围中,处于中部谷底的江西经济却悄然步入快车道。许多指标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考察这一“江西现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中部各省探寻崛起的新路径,不无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根据中部地区的区情特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家援助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较快而健康地发展,至少有五个重要关系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清、认真研究并积极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财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经济;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抓好科教与经济的对接、转化;加强软件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省际间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在商务部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针对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薄熙来部长提出把“万商西进促中部崛起”,作为商务部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实施“。万商西进”即通过投资和贸易促进,从2006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1万个左右境外和东部地区的工业、商贸及服务等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经营协作,以缓解东部资源、环境、市场等压力,为产业升级腾出新的空间;发挥中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速资源的就地转化。在这过程中,除中部六省外,还可顺势向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与中部地域相邻、条件相近的西部省市梯次延伸,进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为加速“万商西进”的推进,商务部将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扶持。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部崛起的总体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中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无比的欢欣鼓舞,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有挑战更有信心。如何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实现中部崛起呢?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明确“一个总体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充分发挥“两个综合经济优势”(区位和资源),紧紧依靠“三种力量”(国力、外力、内力),扎扎实实做好“四篇文章”(中心城市、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好“五大举措”(突破观念、创新优势、开放带动、科学发展、互动崛起)。  相似文献   

18.
一、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加速推进工业化(一)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  相似文献   

19.
王运宝 《决策》2005,(6):23-25
长江崛起则中部崛起,从安徽马鞍山到湖北宜昌1500公里的长江,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抓住长江就是抓住了中部崛起的“命门”。那么,中部地区在长江沿线有什么?围绕长江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可用“利好消息不断”来形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过去“允许你干什么,变为凡未禁止的都可以干”,为非公经济“全面准入”、参与平等竞争提供了政策支持:去年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非公经济发展有了法律依据: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非公经济36条”,更为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大发展拓宽了广阔的天地,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此就可以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