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亿万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站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上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继续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在农村普遍试行村官直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兴农利农强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再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延伸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是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是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必将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因此,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已有成果,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城乡尽快走向一体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7.
城市带动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只有结合延边实际,进行制度创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志伟 《21世纪》2000,(4):22-24
20年前,中国的改革历史性地选择了从农村起步。今天,当面向21世纪思考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走向时,人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依旧在农村,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的文明和富裕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都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极高的美联度,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病灶在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的巨大反差(一)导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收入持续减少,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民消费份额在…  相似文献   

9.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现行城乡体制机制;组织上落实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宗平 《老友》2008,(11):12-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邓小平“三农”思想对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具有重要的启迪: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二元结构的彻底转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处理城乡关系进程的主线。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依次经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阶段。目前,城乡一体化正处在第四个阶段即城乡共同富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解决城乡收入依然差距大、城乡保障待遇差距明显、城乡营商环境不统一以及城乡公平、正义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法对城乡市场进行适度干预,统筹城乡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为城乡共同富裕阶段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主要线索,揭示市场化改革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显示,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市场有部分替代功能,但当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有限的替代功能就难以再满足要求,而与正式土地市场缺位相关的问题就会一一浮现.正式农村土地市场和最优土地产权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土地产权的明晰.在现有土地制度和城乡壁垒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绩效之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中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共识、分歧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学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就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基本出路达成广泛共识。但对具体的建设路径存在严重分歧:一种观点主张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新农村;另一种观点主张立足国情以农为本,建设文化福利式的新农村。而城乡统筹是21世纪城乡关系发展的新趋势,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城乡统筹有利于发挥城市与农村两个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历史与运行路径梳理分析,指出了当下农村发展桎梏与农民生存生活困境,提出了政策制定与农村建设应该尊重农村的存在与运行规律,正确引导和推动农村发展,以及尊重并明确农民身份,构建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大农村的法治建设应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农村法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村仍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法律文化基础仍很薄弱;另一方面,农村法治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仍未完全建立。基于此,农村的法治建设,既需要"外力",更需要"内力",应坚持外部催生和内部演进并举。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农村改革的历程,同时也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作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选择。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均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