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下的自由──哈耶克自由观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由涵义的解释并不是终点,关注自由的保持才更为根本。这是西方当代古典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自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对自由抱有如此关怀,哈耶克才特别注重对法治的讨论。他重视冯·萨维尼视法律为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并将自己“法治下的自由”理想建基于这种法律观之上。他相信,没有法律便没有自由,因而尤其赞同将法律称为“自由的科学”①。本文准备在阐述哈耶克自由理念之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和保障这种自由所需遵循的自发秩序原理和法治原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 ,是以世界近代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宪政理念为基础的。人们对宪政理念的理解和注释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实际上抓住了信仰民主和信仰法律这两条就抓住了根本。就宪政建设讲 ,我们最应当关心的是公民基本权利问题。法治的实质就是建立起通过宪法将普遍正义转变为公民平等分配的基本权利体系 ,并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都精确得以实现 ,使个人不再仅仅是被统治对象 ,而是具有平等的自主意志和理性 ,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公共利益的“统治者” ,实现个人对国家的管理。从这个角度看 ,国家民主可以被视为一种公民基本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4.
法律、法治、自由、平等是法学中的核心概念。在哈耶克的法哲学中,这四个概念分别内化为意义相反的四对概念:即形式的法律和实质的法律,公法之治和私法之治,肯定自由和否定自由,结果平等和平等对人。这四对概念又形成两组对应的逻辑关系:形式的法律→公法之治→肯定自由→结果平等;实质的法律→私法之治→否定自由→平等对人。  相似文献   

5.
法治重在公法之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可作不同角度的解读,但其核心是依法治权,即法律制约公权力。关于公法,法学界有目的说、主体说、关系说和混合说等多种观点,但其实质是调整公权力之法。法治与公法密不可分,法治的重点在于公法之治,其中关键又在于宪法之治,但并非有公法就有法治,也并不是任何宪法之治都可产生法治,只有公法成为控权之法,宪法之治成为良宪之治,法治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宪法”与“宪政”的语义分析带来对“宪法”与“宪政”二者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保障性宪法的如何证成、保障宪法的保障作用能否发挥、保障宪法的条件能否接受成为我们识别真伪宪法的标准,也是宪法与宪政能否合而为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明  谢维雁 《天府新论》2003,4(1):66-69
公、私法的划分在大陆法系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对宪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为宪政提供了现存的思维方式 ,孕育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精神 ,而且还促进了宪法内容和形式的完善 ,宪法是公、私法划分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重视和借鉴公、私法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8.
宪法与和谐社会联系紧密.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宪法是治国之法,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宪法是权利之法,人权是和谐社会的目的和归宿;宪法是宽容之法,多元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宪法为前提与基础,充分发挥宪法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宪政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和自由保障机制,是内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文明现象,其源生和流变有其历史逻辑。宪政主义以人格尊严与个性自由之保障为终极目标,以限控国家公权力为制度基石,以宪法主治和程序法治为实现路径,包蕴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殊值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宪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部宪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然而,可惜的是这部宪法规定的程序性条款却是少之又少。又加上中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程序在维护宪法权威上的贡献并不容乐观。所以宪政的程序机制是不容忽视的。宪政作为一种宪法文化现象,是指以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向,以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为手段的民主政治形态或过程,当然这种宪政的实施是以宪法为前提的。其中特定价值观念是指符合近、现代宪政发展的基本精神的价值,贯彻人民主权,保障公民权利,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律要接受正当性的考验,这种考验必须通过程序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试论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在中国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发达国家在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运行体制同时 ,在积极构架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宪政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同样需要依宪法治国 ,实施宪法 ,使宪法转化民主的宪政 ,达到规范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宪政时代的法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时代的宪法及其司法化的问题涉及司法审查(违宪审查)和具体适用宪法规范(宪法私法化),不同的制度安排凸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宪法之直接司法适用与间接司法适用。刑法时代———民法时代———宪政时代是法律发展的基本轨迹,齐玉苓受教育权一案引发了人们对宪法及其司法化的理论探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中国宪政建设之路仍很漫长。  相似文献   

15.
宪政界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关于宪政概念的各种论述,提出了宪政的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并辨证地分析了宪政与宪法、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法治、宪政与人权的四对关系,指出了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和维护的,宪政是判定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尺,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依托,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民生问题与中国宪政高度契合,民生困境是某些宪法权利未能实现的反映,故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强化宪政理念,推进社会主义宪政事业,其关键在于构建和实施具体的法律制度来控制政府的权力,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保障人权,以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具体路径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之规定;需要善于运用宪法解释方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自由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海定 《学术界》2005,(2):48-56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和知识界的“拨乱反正”为开端 ,历经教育的恢复、重建和体制改革 ,宪法的修订和修正 ,人权、法治事业的进步 ,学术逐步“去政治化” ,学术自由原则的落实较之此前有明显改善 ,学术自由在客观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然而 ,从法律角度考察 ,学术自由的宪法权利并未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 ,相应地 ,学术自由权的司法救济之门也尚待开启。近年发生的几个案例 ,似乎预示着我国学术自由权之法律保障即将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18.
宪法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但在中国,这主要体现为一种原则规定而非可以运用的法律武器,以至有人质疑:宪法是不是法。中西方宪法及宪政生成、演进历史已经表明:宪法的权威来自宪法的实效,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宪法实施的制度建设。所以,构建一个宪法实在化的现实进路便成为我国宪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香港法院的宪法司法解释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解释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作为确立和保护国家民主的基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它维护和捍卫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授予国家权力并严格界定各种权力行使的范围界限,为保护公民权利和防止滥用国家权力规定了基本原则。对十年“文革”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建立法治、维护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法治的第一要义便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即依靠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制度是保证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宪行事的一切制度和措施的总和,是宪法运行机制的…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两大特征,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式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表明法治己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为中国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创造者”和“催生刘”(一)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既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商品交换为核心、市场为中介、国家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的经济制度。翻开法治历史,“无论是法治的最初提出,还是其最终实现,都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法律的作用覆盖面越大,否则,法律的作用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