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2.
有关武汉臣的生平事迹,今已无考。唯一可靠的资料是元锤嗣成《录鬼薄》。是书载:“先生清秀济南人,风调才情武汉臣。《登坛拜将》穷韩信,《老生儿》,关目真。新传奇,十段皆闻”。由此,知武汉臣为山东挤南人,尝作杂剧十种,且颇为时人流传。今存武汉臣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录鬼薄》、《太和正音谱》皆有著録,收在《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另外,明臧晋叔编《元曲选》,还收有《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包待制智勘生金阁》二种,一般治文学史、戏剧史家也都将其当作武汉臣的作品,但查《录鬼薄》及《太和正音谱》,二种俱未收载,而《宝文堂书目》、《也是园书目》作元无名氏。《录鬼薄续编》则录《玉壶春》为贾仲明所作,《生金阁》失载名氏。因此,现存武汉臣作品真正可靠的实际只有《老生儿》一种。武汉臣的杂剧,一般不大为人注意,现在流行的几部文学史,戏剧史或者将其几笔带过,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其实,《老生儿》无论在元杂剧前期,还是在整个戏剧史上,虽不可与关、乌、郑、白、王的作品相比,却也有自己独特的面貌,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一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相似文献   

4.
一、元代蒙古族的杂剧作家元代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杂剧作家和剧本,钟嗣成《录鬼薄》著录元杂剧四百五十八种,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五百三十五种,《元史类编》云当时文人才士辈所撰杂剧,计五百四十九种,皆“精审于字之阴阳,(音员)之平仄,可以被管弦,协律吕”.这其中既有汉族作家、也有色目作家,同时有蒙古族作家,《录鬼簿续编》所记之杨景贤,即蒙古人.该书《杨景贤传》云:“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琶琵,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  相似文献   

5.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而贾仲明与罗贯中“为忘年交”,所记当不误;(2)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主要人物,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三  相似文献   

6.
孔繁信 《东岳论丛》2001,22(1):133-134
贾仲明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 ,曾创作杂剧 18种 ,现存世 6种 ;他又是一位戏曲史家 ,所编《录鬼簿续编》存世 ,搜有元末明初杂剧家和散曲家 70余人 ,著录剧作 80余种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杂剧评论家 ,曾为锺嗣成《录鬼簿》的 82位未写“挽词”的戏曲家补写了挽词 ,评论了每位曲家的艺术成就 ,成为后人研究元曲的参考要籍 ,在我国戏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正> 元代作家张寿卿的《红梨花》杂剧,曾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并流传至今。然而,对于其人其剧,迄今尚无专文论及。张寿卿,山东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人。他同绝大多数元剧作家一样,也是姓名不见于史传,行实亦无可稽考,生平资料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以至我们连他的名、号都不知道,其生卒年月更无从谈起。首次将张氏载入卷册的是元人钟嗣成。他在《录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栏下作了如下记述(据曹楝亭刊本):“张寿卿,东平人,浙江省掾吏。谢金莲诗酒红梨花。”这是目前唯一有关张氏的最重要的资料。其后,贾仲明在  相似文献   

8.
元佚杂剧《杜秋娘月夜紫鸾箫》本事考———元佚杂剧本事考之一●胡颖就元杂剧作品而言,《录鬼簿》著录作家凡152人。其间“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所作348本,“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所作67本,“方今才人相知者”所作37本,共452本。元末明初,贾仲明《续录...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籍贯考述徐子方关汉卿籍贯,历来存在大都、解州、祁州三说,至今未有定论。因这一问题涉及关氏一生活动及部分作品系地系年,故有必要对此作一系统考述。一、“大都说”疑窦丛生谁都知道,“大都说”源出于《录鬼簿》和《析津志》,前者于关汉卿小传中径自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杜海军说起戏曲目录,人们总是要提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它“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的先河,保存了元人见到的元代公演剧目。”①钟嗣成,是一位戏曲家,著有杂剧7种。他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目录史上第一部解题式目录。...  相似文献   

11.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13.
孙楷第据《录鬼簿》和元张翥《蜕庵诗集》考知元代戏曲家"陈以仁,字仁甫,号复斋,以福州人寓杭州,晚居婺州为道士"(见《元曲家考略》);但家世不详.陈以仁是已知的元代福建唯一的戏曲家,写有杂剧二种:《十八骑误入长安》,今存;《锦堂风月》,佚.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是元代艺坛上的奇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浩瀚星空中的璀灿的星系。要探测这个星系的奥秘,就需要研究它的创造者——元杂剧作家的身分,即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所托身的社会阶层。本文研究的主要凭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明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及王国维、孙楷第、隋树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的初步探讨有三方面:元杂剧作家多为儒吏;元代社会的儒吏阶层;儒吏身分对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趣”同“意境”、“风神”、“科诨”、“本色”、“声律”等一样,是中国古代对戏剧作品所提出的审美要求,构成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一个部分。一任何一种美学观点都是人类审美创造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抽象的结果。“趣”这一审美概念在戏剧领域的产生、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趣”在元曲中已充分表露,在明代传奇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经过长期酝酿,才被升华为审美观念。在戏剧专著中最早提出“趣”的审美观点的,当推元代的钟嗣成。他在《录鬼簿》里,称王守中“制作清雅不俗,难以形容其妙趣”。这种“妙趣”,后来贾仲明用“画中诗,诗中画”来概括。贾仲明认为能得“间中趣,物外景”的戏剧乃上品,视“趣”为衡量戏剧作品艺术的重要标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戏剧美学专著,从戏剧风格学的角度,提出了“趣”的审美概念。所谓“气劲趣高”即风骨道劲有力,趣味高尚浓厚之意。朱权不仅提出了“趣高”的美学主  相似文献   

16.
杨梓为元代少数既为官又写作杂剧之作家 ,著有《敬德不服老》、《霍光鬼谏》、《豫让吞炭》三部历史剧 ,然人、作均不见元钟嗣成《录鬼簿》著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仅著剧名于“古今无名氏”项下 ;唯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明言三剧为杨所作 ,谓 :“(海盐 )州少年多善歌乐府 ,其传皆出于澉川杨氏。当康惠公在世 (案 :康惠 ,杨梓谥号 ) ,节侠风流 ,善音律 ,与武林阿尔哈雅之子云石 (案 :阿尔哈雅即阿里海牙 ;云石即贯云石。文误 ,云石当为阿里海牙孙 ,贯只哥子 ,参《元史》卷一百四十三本传。阿里海牙传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交善。云石…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汉卿戏剧创作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入元以后,他至少写了六十多个剧本。其中被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了五十种,被近人王国维《曲录》著录了六十三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尤其是剧中“法场”一折,具有非常强烈的悲壮气氛,成为元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合的范例。因此,它能在戏曲舞台上长期演出不衰,拥有历代观众。  相似文献   

18.
元佚杂剧《四不知月夜京娘怨》,作者彭伯成,《录鬼薄》著录,《太和正音谱》题作简名“京娘怨”.以京娘为名的青年女子故事,笔者于古代笔记小说中,共得两条,可能都与杂剧有关,均抄录如下.其一是金代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卷一所记之“京娘墓”: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文献中《点鬼簿》屡被提及 ,但今人并没有见到这本书 ,或曰《点鬼簿》即《录鬼簿》 ,或曰《点鬼簿》是《录鬼簿》外的一部书。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可知 ,《点鬼簿》是一部实际存在过的书 ;它应该是钟嗣成《录鬼簿》流传中的一个版本 ,《录鬼簿》又名《点鬼簿》是在历代辗转传抄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胡祗遹诗文中的元初戏曲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祗遹是武安(今河北武安县)人,生于金亡前八年,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十七岁。从事“伊洛之学”,喜爱新兴的诸宫调和杂剧。钟嗣成《录鬼薄》把他列入“有乐章传于世”的“前辈名公才人”中,但文学史家对他很少论及。原因是封建文人轻视民间文学,从而轻视关心戏曲的作者,以致他的遗著不为人所注意。如清朝乾隆年间编篡《四库全书》时,撰写《四库全书提要》的“馆臣”们,在胡祗遹《紫山大全集》的“提要”中批评胡祗遹不该写那些有关戏曲的文章。他们说:“以阐明道学之人,(?)媟狎(?)之语,其为白璧之瑕,有不止萧统之讥陶潛者。”因之,《紫山大全集》不受重视,很少流传。其实,胡祗遹不轻视戏曲演员,正是他的进步之处。从《永乐大典》辑録出来的《紫山大全集》中,所保留有关元初戏曲的诗文,是元代戏曲的最早史料,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