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现代翻译两大学流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各有其理论偏向:语言学翻译研究使翻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过强的功利性容易造成对翻译现象的误释和翻译理论学科的消解;而文化翻译研究由于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使得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边界变得模糊,从而使其失去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中存在范围不同、标准不同、名称各异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以翻译的研究层次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三大流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和阐释学派,语言学派主要由对等派、功能派和认知派构成,而文化学派则涵盖了翻译研究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综合法,其中翻译研究派又可进一步切分为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和操纵理论。通过从新的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流派划分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和中国的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其原因是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迟迟不能建立科学的范式,对翻译实践又缺乏指导作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翻译的文化观应当与翻译的语言观相结合,才能最终促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译入语的可接受性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语体与文体以及不同读者语域等问题.所有这些译入语的可接受性,给翻译理论带来诸多困难;翻译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给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翻译理论"割裂性"地沿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不同方向发展才能各自取得目前已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翻译“等值”或等效问题是译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分别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较文学变异学将翻译中的变异作为研究支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探究并揭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特拉维夫学派率先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层面,而把影响文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考虑在内。该理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对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和吉迪恩·图里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认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影响深远,成为特拉维夫学派的奠基理论;图里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翻译规范”概念为核心的面向目标语系统的翻译理论。特拉维夫学派产生之后t许多翻译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继承,进而促成了与此相关的翻译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研究能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和客观化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言学的发展。不过,语言学派翻译研究者大多把翻译研究纳入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这一做法不能全面反映翻译学科的根本性质。这种范式体现出单纯精准科学化的片面性,在翻译研究中并不完全适用。把人文科学中并不稳定的客体当作相对稳定的自然科学的客体来看待,在较大程度上抹煞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使翻译研究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规律研究。翻译实践不是一般语言活动,而是双语转换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极强的实践活动。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的翻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及信息传播学等学科相平等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翻译界存在着"科学派"和"艺术派"之争。"科学派"认为翻译是科学,主张从语言学的忠实性角度研究翻译。"艺术派"认为翻译是艺术,主张在翻译中要尽量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实际上,翻译的忠实性和艺术性统一体现了翻译境界的高度。翻译既不能只求艺术性,也不能只顾忠实性,通过对比The War BabiesAre Growing Up及其译文,我们可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的对比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即:当某些人企图创立关于语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时候,往往会对以前的语言学大加抨击,或者当某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业已提出的时候,总有人会兴奋地追随其后,而诋毁过去的理论和方法。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作为文化历史现象的某种语言学,是否因为时过境迁或新学派的建立就丧失了它的科学价值呢?新学派在批判“旧”语言学的时候,它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高明之处何在呢?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虽有短暂的辉煌,但研究内容仍没有脱离语文学的范围,属语言学的早期发展阶段。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此时已出现现代社会特征: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发展和完善,普通语言学出现,新语法学派的理论形成。中外19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有同有异,总的说来,异大于同。这个比较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我国现代语言学如何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翻译理论与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应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立体语言学研究模式总结了其他语言学派的重要研究成果,系统性、综合性地吸收了现代语言学各派语言模式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构建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的初步设魉;立体语言学研究框架下的等值翻译理论为实施等值翻译提供了一个可供遵循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无国界”说没有可靠的理论基础:语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尚未解决,谁也不能创建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学理论;包括语言研究在内的人文学科研究具有文化差异性。同时,此说经不起实践检验,如长期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不仅缺乏应有的积极意义,且影响了汉语研究的正常进行,阻碍了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因此,“语言学无国界”之说不可轻信。  相似文献   

14.
指出新语法学派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该学派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索绪尔和其他语言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其理论本身存在着很多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仍是有进步意义的,改变了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在语言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关涉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想、艺术等众多因素,而且内容错综复杂的一门学问。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译学界尽管派别林立,观念各异,但总的来说,弹的还是一个基调——“信、达、雅”。近年来,由于国外语言学飞速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把翻译中的语言现象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形成了语言翻译学理论,试图用它来解释翻译中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引进,尤其是“等值”概念的引进,的确在翻译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是由于中文与西语在历史、文化内涵上的诸多差异,照搬“等值”理论,将会使翻译进入迷途。  相似文献   

16.
在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 Saussure 之后,世界上产生了许多现代语言学派。在欧州大陆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在英国有伦敦学派;在美国有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以及后来兴起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等。这些学派都对语言学开展了在崭新水平上的研究。因此,本世纪中叶以来,是语言理论经受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个变革如果就实用的语法、语音研究来看,究竟有那些成果?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实际影响与意义又如何?笔者觉得至少要看到下列几方面,不知对否,谨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青年语法学派(或新语法学派)是世界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该学派所提出的"心理类推原则"不仅奠定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还为世界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普适性的解释基础,在当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本功,可以用多种语言学理论来阐述指导。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突破传统语言学理论瓶颈,结合各语言学派理论的优势,简单实用,可以解释很多传统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以及语篇性等特点。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所包含的六大核心观点进行探讨,以认知过程在翻译中的实际运用为焦点,阐述翻译实践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避免只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还要灵活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实现译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互动,不断体验,最终达到翻译界所倡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支点。“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而为一。它既是英汉翻译学学科建构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英汉翻译研究科学化发展的依据和依归。它既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科目之一,也是培养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