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内留守属宦官系统,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均有设置,一云大内留守,一云东都大内留守,负责宫殿的修缮管理及执掌宫门之事。皇城留守全称为大内皇城留守,负责宫城与皇城的治安警卫工作,属南衙禁军之一支。而皇城使则根据其执掌不同,分属内廷(内诸司使)与外朝。内廷之皇城使,掌皇城宫门之开阖;外朝之皇城使,则是皇城留守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明教坊演剧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宫廷教坊演剧的定制上承宋、元旧制,隶教坊、钟鼓二司,其演剧大抵为金元院本,以北剧为尚。教坊、钟鼓二司所呈献的剧目实有不同,教坊例于朝会宴饮时献艺,故淫亵不恭之剧必当回避;而内廷演剧则无须顾忌,其伎乐远较外朝丰富。明中叶迁都北京以后,宫廷演剧的重心移至北京,其时伶人以新声巧伎要宠,与宦官流瀣一气。而南曲诸腔渐兴,遂逐渐取代北剧独擅宫廷。南京教坊已经基本丧失御前演剧的职能,其辖下伶人官妓之工于演剧,乃出于兴趣,不再是谋生之计了。  相似文献   

3.
缉熙楼     
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东北部 ,有一座与现代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群 ,它就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和溥仪及其后妃“皇家悲剧”的历史见证保留下来 ,现已成为长春市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伪满皇宫占地面积 13 7万平方米 ,宫廷主体部分有东西两重大院 ,建筑风格各异 ,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 ,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 ,还有东洋式殿阁 ,充分显示出伪满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伪满皇帝的傀儡性。  缉熙楼位于伪满皇宫内廷西院 ,是一座二层灰色旧…  相似文献   

4.
宫廷政治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客观存在,宫廷政治的中心是皇帝与皇帝权力,是围绕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国家中枢政治权力,也是国家中枢政治与中枢政治体制的运作状态,是围绕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存在着的一整套政治结构及其政治体制,是服从、服务于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权力系统。在宫廷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是最常态的一对权力关系,它体现出上下等级结构的划分。构成宫廷政治结构的君臣与君臣关系,并不是单纯指代皇帝与朝廷臣僚,以皇太子为代表的东宫权力系统之亦君亦臣、非君非臣的独特地位,对宫廷政治格局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从都城选址与宫廷建筑等讨论了宫廷政治运作的空间概念,即宫廷政治发生的空间舞台。  相似文献   

5.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国家政权以君主为最高首脑,中枢机构以君主旨令为运作依据。因此。在中央政府的全部政务活动中,宣诏呈奏是其最机要的和最核心的活动。汉唐间,宣诏呈奏机枢权力经历了由外朝宰相府向内朝尚书或中书,再向朝署中书、门下省衍变的这样三个环节。这一变化的过程。是封建时期政府中枢机构上的一个最重大的变化时期。宣诏呈奏机枢之权作为封建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核质,自丞相手中移至中朝侍中尚书,再从尚书转归中书、侍中。权力的交替、转换,正是皇权与相权争斗的结果。反映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为加…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4,(6)
御药院是宋太宗末年始设的医药机构,超出本职的职能开始于宋仁宗朝,活动频繁以宋神宗、宋哲宗朝为高潮。它既是宋代皇宫医药主管,更管理皇家的衣食住行,参与皇家的生老病死,管理皇宫的财物,是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服侍者。宫廷之外,起着连接宫廷内外桥梁的作用,并陪同监督起草重要文件,监督管理科举并制定有关制度,参与编修国史、制造乐器和验证历法、翻译佛经。在军事、外交、司法、抢险赈灾等方面,均多有作为。其职能有的是制度,有的是惯例,更多任意指派。御药院制度的特点是性质的隐蔽性,职能的广泛性,使用的任意性,是宋代特有的皇帝的御用工具。宋代皇权表面上不再强硬,但并未削弱,只是换了细密化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乾康 《天府新论》1994,(3):F003-F003
评《宋代皇亲与政治》陈乾康综观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外朝即官僚制度,堪称热门话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云集。至于内朝即皇亲系统,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四川师大历史系张邦伟教授新著《来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其实亦可更名为《宋代内朝...  相似文献   

8.
明代负责宫廷戏剧演出的两套班子,一套是教坊司,负责外廷演出,隶属礼部.一套是钟鼓司,负责内廷演出,隶属司礼监.二者虽内外有别而各司其职,但在业务上却又互有交通,其中在演出剧目上,即收藏于钟鼓司的内府本,其编创者到底是教坊司艺人独立所为,还是钟鼓司艺人也有参与,学界尚有分歧.事实上,通过内府本来源考述与界定、作者考论与推测,很大程度上内府本是以教坊司编创为主,而在内廷演出时,宦官艺人又有针对性的对教坊编演曲本进行了改编.此外,尚有宦官艺人根据特定情境临时新创曲目即兴编演,或针砭时弊以讽喻时政时人,或投帝王喜好借机谄媚邀宠.总之,藏于内府的曲本不只是“本朝教坊编演”的原有曲本,而是在此基础上,经内廷宦官艺人之手有所改编和新创.  相似文献   

9.
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宋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而亡国.其根源在于北宋开国初期所建立的一整套权力制约体系全面崩溃,宋徽宗手中的皇权以及以蔡京为代表的外朝和以宦官为代表的内朝权力恶性膨胀井恣意滥用.  相似文献   

10.
以溥仪为首的逊清小朝廷不仅占有紫禁城的"内廷"等空间,也占有着大部分宫廷可移动文物。一些效忠小朝廷的学者如罗振玉和王国维,利用出入紫禁城的便利条件,对宫廷文物展开学术研究,其成果承先启后。由于小朝廷的封闭性,当时紫禁城内的学术研究未能与外界充分交流,亦未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研究队伍,但故宫学的萌芽却由此发生,客观上为当代故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故宫学、敦煌学和简帛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张莹 《理论界》2014,(3):141-144
本文通过对清代昇平署戏曲档案的整理,分析了月令承应戏表演和不演的时间,并从戏档记载中分析了不演的原因,这不仅是月令承应戏这一特殊宫廷戏曲表演的基本问题,也为我们深入探讨清代内廷的宫廷文化、节日文化、对汉文化的接受等开辟了新视阈。  相似文献   

12.
宋朝统治者吸取汉、唐的历史教训,注重“治内”,严防后妃干预朝廷政事,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宫廷制度。其中包括皇后和妃嫔、宫人的编制和人选,宫廷管理机构,嫔妃和宫人的官阶、俸禄、恩例,约束机制等。 一、皇后和妃嫔的编制 皇后和妃嫔是皇帝的妻妾。宋朝承袭唐朝旧制,设置一名皇后和四名妃子。四名妃子的名称从上而下为贵妃和淑妃、德妃、贤妃。北宋初年,还承袭唐制,设置九嫔。九嫔从上而下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媛。真宗朝,陆续增设太仪等七  相似文献   

13.
李俊方 《社会科学》2008,(2):148-153
汉代诸侯朝请一般是定期参加大朝,由大鸿胪负责接待,朝请期间陛见皇帝四次,诸侯朝请需贡纳财物,皇帝有时也采用家人之礼接待,不朝者要受严惩,当然也存在因年老或其它特殊情况免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门庭",今一般解作"门前"或"门前和庭院".周掌胜则认为,"门庭"应是"朝廷"的意思.[1]笔者试对此说略陈浅见. 周文指出:"门庭"当为"宫门里的庭院","是大臣参拜君王的处所,故可将其概括为朝廷."又言,诸侯宫殿的库门与雉门之间有块宽阔空地,"它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我们所说的朝廷".这样简单推论,失之草率.西周诸侯的宫廷是三门三朝制,三朝即外朝、正朝(治朝)、内朝(燕朝).诸侯上朝、议政理事之处在正朝,即治朝.<周礼·天官·大宰>:"大宰,王眡(视)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周礼·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郑玄注:"此王日视朝事于路门外之位."这种格局到战国则发生了变化,国君议事朝会地点开始由正朝(治朝)移至内朝(燕朝),各诸侯周已普遍路寝听政.[2](P977)其时,原属内朝、路寝中君王居处燕息、聚议家事、祭祀婚庆的宫室庭堂,兼做了诸侯听政议事之所.古代的"堂"是建在一定高度的台基之上的.<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礼记·礼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战国以后的文献中,时有"堂上"、"堂下"、"升堂"之言,不乏君王在堂上办公议事、宴饮娱乐等公私兼顾的记载.例如: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宫廷藏书主要有太清楼、玉宸殿等地,这些地方藏书数量众多,质量较高,主要为皇帝个人服务,是国家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起,宫廷藏书获得较快发展,成为后世宫廷藏书崛起的开端。而传统上被认为是宫廷藏书地点的殿阁体系,从其职能、位置,设官来看,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宫廷藏书。  相似文献   

16.
试谈唐中后期的内诸司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内诸司使,是指由宦官担任的各种使职差遣,简称内史、中使,它是与由朝臣担任的外使相对应而言的。唐后期的政治重心已由部司诸曹转向使职差遣,而执政者又“重中使以轻外使”(《资治通鉴》卷234,下引该书仅注卷次),从而使中使之权力地位大大加强。内请司使可出使各地,传达诏命,任免将相,甚至废立皇帝.大到军国大事之裁决,小到狗马鹰鹘之管理,几乎无事不统,无事不辖。其职权之重,涉及范围之广,都是外朝诸使无法比拟的。唐前期的政治一直动荡不宁,为争夺最高领导权而引发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为防止矛盾更加激化,避免大…  相似文献   

17.
宫廷教育是封建帝王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守成之君,更是如此。开国之君由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尚可从实践中体察民瘼,总结治国方略。而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高墙之内,对于宫廷以外的民间疾苦,只能通过周围的大臣们了解,其文化知识、统治能力等等,也主要靠宫廷教育来培养。有明一代,从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视宫廷教育,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太子的教育两大类,兹略述之如下。一、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帝自身的教育有经筵、日讲两种形式。所谓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的经筵,始自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起自民间,初不识书,但他很懂  相似文献   

18.
沙锅冻豆腐是冬季传统美食。据说,清代皇帝也常把羊肉冻豆腐火锅作为宫廷内的菜肴。究其原因,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含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的氮基酸,脂肪含量低微,完全不含胆固醇。  相似文献   

19.
帝制中国的"近官"大体沿着"由内及外"和"由高及低"两种趋势发展与嬗变,具体表现为近官外朝化、边缘化、社会化与平民化的过程与特征。"外朝化"是一切"近官"演变的基本过程,而不同的"近官"在嬗变中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路径,这尤以郎官系统的演变为典型。在郎官系统嬗变过程中,郎官之首长——光禄勋和中郎将的演变又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光禄勋的演变主要呈现了外朝化与边缘化的过程与特征;中郎将在外朝化的过程中集中表现出了地方官化的特点。社会化与平民化是以郎官为代表的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的最终归宿。传统中国的近官在历史的承袭与变异中不仅有其历史的渊源,还存在着内在的动力机制、制度机理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先秦、盛行于秦汉的郎官在中国历史上沿着由内向外和由高向低的两种趋势发展、演变。“由内向外”即指郎官从侍卫、参谋的天子近臣逐步给事外朝官吏 ,即郎官之外朝化 ;“由高向低”是指郎官由“官郎”走向庶民 ,即郎官之平民化。郎官之外朝化引起并加速了郎官之平民化。历经九品中正选官体制占主导的魏晋南北朝 ,郎官完成了平民化之演变。隋唐以降 ,中枢郎官如“侍郎”、“郎中”、“员外郎”基本不再变化 ;而郎官自上而下的趋势虽有隋唐“贵郎”之反复 ,终改变不了郎官平民化的趋势。宋代以来 ,各行各业的平民均可自称或他称为郎 ,郎逐渐成为从事低贱工作者的代名词。郎官之平民化是中国古代官称平民化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