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1,(3):46-46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智商、情商和财商都要高。智商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情商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财商是管理金钱的能力。父母们往往偏重培养孩子的智商,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学习那些有用或没用的知识,而忽略情商和财商教育,结果把孩子培养成了书呆子。看看周围的"月光族"、"啃老族",  相似文献   

2.
情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情商所包含因素的研究,表明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将不仅是智力、知识的竞争,而是人格素质、情商能力的竞争。在教育领域必须加强和提高情商的教育。情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经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智商和情商是素质教育的两翼重要因素。但应理性对待情商,不能盲目夸大情商的作用。理性对待情商与智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特别重视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素质,为国家培养道德情操高尚、心理素质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情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商和智商都是成功者具备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学在强调智商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乐于协作的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李莉 《理论界》2001,(4):43
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我国未来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的后备军。在学期间在培养他们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的情商培养与挫折教育。 一、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是决定大学生成功、成才的关键因素 情商也称情感智力或情绪智力,是认识、调控和激励自我情感的能力,也是关心他人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激励,百折不饶,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唤起希望,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聪明、智商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来一定能成才。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智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5.
论情商     
王英 《百家论坛》2001,(3):46-46
人的素质主要指四商:情商、德商、智商、体商。以情商为基础,四商互为影响,互为提高。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能促进情商稳定,智商能促进情商的信心,体商给情商以力量。体商是人的生理保障,是硬件,而情商、德商、智商则是软件,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才形成了人的全面素质。本主要谈谈情商。  相似文献   

6.
个体能力结构可分为心理能力(智商)、体质能力和情绪能力(情商),它们都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及现实表明,个体成功的诸要素中,"情商"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大学生总体上看是出类拔萃的,其中不少是高"智商"者,但他们之中有些人的"情商"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在提高他们"智商"的同时,必须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情商"。  相似文献   

7.
情商教育理论强调非智力因素即意志力、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对人才的影响。针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智商、低情商的问题,应通过健康情绪的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等途径,提高综合素质,以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已由智商教育转向情商教育。情商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讲更加重要。有关专家最新研究显示,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因此,在教育中重视情商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及学习品质,意在培养有创造力和适应力的人。我从教二十几年,深感“情商”的培养对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有利,同时也利于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现代大学要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科技人才,不仅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进一步纠正“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切实有力地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拟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内涵、途径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培养。《大学》里讲“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员工情商素质及其开发培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90年代以来,情商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情商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戈尔曼在《情商能力》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情商能力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即人的情绪智力。我国青年心理学家唐映红对此进一步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觉察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可见情商素质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与能力。戈尔曼进一步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EQ),而不是智商能力(IQ)。本文…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8.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9.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