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呈现五种不均等类型;二是出境东南亚学生呈上升趋势;三是入境国际留学生持续增长;四是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线性趋势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总体上看,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流向西方国家的趋势逐渐转向亚洲和非洲等国,开始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相似文献   

2.
一、“三自”大学的产生一九八八年,锦州师院培训中心应广大高考落榜生及其家长们的请求,创办了一所新型大学——“三自”大学。所谓“三自”,即自费,自考、自谋职业。自费就是不用国家投资,自费上学,学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谓自考,就是按国家自学考试的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同步组织教学。施行全日制管理,一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考试及格,由国家高等教育自考委员会和主考学校发给毕业证书。自谋职业,就是不包分配,凭真才实学到人才市场参加人才市场的竞争。“三自”大学,由“自考”的性质决定,它是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它首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各国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设置;校务委员的法律地位及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校长、资格条件和权利义务。 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 波兰、匈牙利、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高等教育立法都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大学)是“自治法人实体”,“自治社会团体”,“有法人资格”、“是法人团体”,“在法律上高等学校有自治权”。立法发展趋势是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在行政、教学、科研、经费筹措和使用等各方面享有法定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认识电力系统自学考试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确立于80年代初期。在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这样定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表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首先是一种以检验学历为目的的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应考者是否达到了与普通高等学校要求相同的学历层次水平。自学考试实质上也是使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培养人才的途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  相似文献   

5.
高度计划的、“行政化”的高等教育必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矛盾。高等教育“行政化”的表现主要是国家垄断、行政垄断、地区垄断,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在人、财、物甚至教学上缺乏自主权,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更是编离了大学精神。高等教育“行政化”带来了严重后果,既增加政府负担又损害学校的公众形象,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随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先后经历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水平评估四种形式,基本形成了我国特色的评估制度,正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阶段发展.虽然首轮评估“意义重大,成绩显著”,但存在“评估结果与现实矛盾” 等诸多问题以及政府强权模式占主导地位等挑战.论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站在未来与历史的节点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不应是中国独有的评估现象,也不应是西方的机械翻版,我们应聚焦于“为教育而评估” 的质量保障观、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等四个方向求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时期应对应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总体上可分为“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创新性”,其对应的教育质量观点从哲学层面上可对应于“知可测论”、“知不可测论”和“不可知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要求我们应当从我国儒学和“我党教育的思想基础”出发,探索出一种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学术主义”和“新人本主义”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公知识分子”一词的流行反映出知识分子社会责争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国家智库和社会良心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同样不能回避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既要在学术上构筑“象牙之塔”,又要在“十字街头”摇旗呐喊。深厚的专业素养、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运动。这场为期三年的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虽然客观上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兴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结构失衡等严重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章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梳理,回顾“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以期对推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高贵品质。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高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个别高校这些年把勤俭办学的思想丢在了一边,精打细算和成本意识出现淡化倾向。一位高校老教授直言:“现在的大学家大业大,有的学校开始讲排场比阔气,实验设备、办公设备重复购置随意浪费,让人心痛。”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全国诞生了一批地方大学,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初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但对于地方大学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人们认识上仍有分歧,有些同志思想上还存在一种观念:似乎只有国家主办的“正规大学”,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而地方、厂矿办高等学校,则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只是“正规大学”的补充或一种权宜之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较之经济发达的国家远为落后,除了历史、经济等客观原因以及林彪、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贷款风险向国家财政转化的背景和压力在于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和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及高等教育投入的历史欠账。高校贷款风险向国家财政转嫁的可能性在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和政府“买单”的现实压力,以及政府“买单”的法律法规支持。政府“事前、事后买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高校贷款风险转嫁的现实性在于政府弱的“买单”的意愿和弱的“买单”能力,因此高校贷款风险是长期的流动性风险。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必须在国家正常的纵向监督范围内增加横向的学者、媒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计划模式.学生只要成绩达到高考录取分数便能考入与其成绩相对应的不同的大学,而且一入大学门就几乎端上了“铁饭碗”,从学费、住宿、医疗到毕业分配等全部有国家统包,学生只要埋头苦读,做个好学生就是了.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也在逐步深化改革.国家将要改变这种“一包到底”的方法.因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国家和社会没有义务采取法律或“希望工程”等手段来保证每一位够条件者得到这个机会.要想接受高等教育,个人必须投资,花钱买教育.目前高校正在陆续进行招生收资,有的高校新生入学需要2500元(包括书杂费、人生保险费、公寓费、电视押金资、军训服装费等),这是一大笔费用,再加上学生每月生活费,对一个月全部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已在发达国家出现并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在我国 ,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 ,知识经济也“已见端倪”,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知识经济赋予世界经济许多新的特点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形势 ,我国必须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高等学校集中了知识和人才的优势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 ,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应以此为指导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是近20年来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三大战略举措.这些重大战略改革,吹响了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加快了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特殊性和中国现实的体制内环境,又决定了中国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坚持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政府指导和大学自治的有机统一以及外在借鉴与内在塑造的辩证统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坚持“以人为本”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践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集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新的理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集成能够实现两者功能“质”的聚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翼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两者集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点 ;高等教育将走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集成”阶段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 2 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进行文化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特别是“文化殖民主义”操纵文化、教育话语权的不平等国际格局下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 ,存在着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对国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211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文简要介绍了“211工程”从提出计划到实施建设的过程和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就其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工程建设的长期性和特点、创建名牌大学的主要任务、工程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相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211工程”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肩负的使命神圣而重大,将为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的腾飞插上雄健有力的翅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