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对苏青的散文进行条分缕析,解读其笔下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母爱的缺失和找寻循环贯穿于杜拉斯的一生,由此形成的“母性情结”反映在写作中,使得其文本中的母亲形象表现出偏执、扭曲、神圣、慈善等多面性的母性特征。杜拉斯的母性情结及其文本中的母性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父权文化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3.
苏青受过五四新文化洗礼,同时又背负着传统赋予的责任和重担。她的创作不但要求得到"人的生存",而且是"女人的生存"。抗日战争中沦陷区的特殊环境,以及家庭、地域文化等种种状况使苏青有时体现出商业化的写作理念,从而产生自身矛盾的话语,这体现在其作为职业妇女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妻性、母性的矛盾中。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一生追求佛性、肉欲女性与母性三者的融合,而《华严经》中所记述的婆须蜜多菩萨以肉欲度人成佛,体现出佛、肉欲和母性这三种性质的融合,故苏曼殊的这种追求可称为"婆须蜜多"情结,只不过苏曼殊独特的人格结构使这种情结扭曲变形、矛盾百结,化而为文,则使其作品充满了情与佛,欲与理的尖锐对立,并最终以情之涅槃为结,而这也是苏曼殊所追寻的此种情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以"母性"为起点的.随着父权时代的开始,中国文化中"母性"的光辉逐渐黯淡了,但母性崇拜却并未随母权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它借助于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由此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崇母情结.这种依恋成为"链接"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一条线索.对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探索有助于人类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莫言作品中涵纳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他笔下的母性形象融合了对生殖力的崇拜,并显现出了一种深厚的女娲造物的创世纪情结。莫言作品中的母性形象完全可以读解为敦厚温柔,坚忍宽容而又生生不息的民间大地的象喻。这其中又蕴涵着大地的民间品性、大地的荒原意象和大地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7.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苏青作品的视野、题材、观点、心理、语言等方面 ,分析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 ,并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成因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性别意识中引出生命意识话题,从母性、父性和自我三方面探讨女性潜意识深处的生命情结.一定意义上,我们姑且把它们分别诠释为亲缘结、情缘结和自缘结,以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书写潮流.  相似文献   

9.
毁誉浮沉六十载--苏青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 ,从四十年代的“文学明星” ,到五六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再到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出现的“苏青热” ,其间的毁誉浮沉耐人寻味。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既是对苏青研究史的反思 ,也是对那个真实苏青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苏青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1913—1982)是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和苏青都不为研究者所注意.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逐渐为评论界与广大读者所承认,然而,苏青其人其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较为陌生的.其实,苏青的散文与小说都颇为可观,至少不在张爱玲之下.本文拟谈谈她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苏青散文所触及之处,很大一部分是平凡琐碎的市民女性的生活.举凡恋爱、结婚、离婚、生男育女,都出现于苏青笔下.在这片比较狭窄的园地里,苏青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她的思路开阔,从纵向的祖辈、母辈和己辈到横向的中产阶级妇女、下层劳动妇女,她都涉及到了.这样,就使得题材有一定的广度与较强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6.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学政治化,政治历史化。它表现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被无法控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异化的命运,也讲述了一段作为拉格泰姆音乐撰写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部节奏明快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从怀疑论所揭示的自然认识的超越之谜入思,遵循直观明见性的原则,以向原初的经验视域回溯的最终奠基观念为引导,论证了先验还原的必然性。借此,通过先验还原的具体实行,开启了先验经验的研究领域。最终,在经验的视域结构的揭示中,凸显出现象学的世界问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