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它们共同创造了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但是各民族在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同时,又都保持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因而也形成了能够说明各自历史特点的档案。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各个民族的特点以及它们共同的社会关系时,绝不能忘记记录历史的依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这个民族大家庭称做中华民族。中国朝鲜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既具有与其他兄弟民族相同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个性特点。本文试从历史、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中国朝鲜族的个性特点略加阐述。一、中国朝鲜族的历史特点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民族,而是迁入民族。越境迁入,是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朝鲜族历史的特点。这个显著特点又决定了中国朝鲜族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特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乱、饥荒、封建暴政,特别是由于日…  相似文献   

3.
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主要特点是自觉性、时代性和过程性;基本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系统思维的方法。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不仅在理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今天的人口状况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结果。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可以按照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划分出若干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的特点,探讨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客观阶段,对于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认识今天中国的人口状况,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关于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有些人依据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情况得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早产儿的结论 ,即使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结论的学者 ,也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近代历史及其矛盾的分析 ,对中国历史上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视而不见。其实 ,中国有着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主义传统有其独具的特点 :历时悠久、流布广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所有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过程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不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与特点,实现理论创新,又体现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展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世界诸国均无历史演义小说这一品种 ,只有中国才有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的正史 ,历来就有神话、传说、虚构的成份 ,以史为本 ,并敷演其大义 ,达到以史为鉴 ,教育和娱乐民众的目的 ,于是乃有历史演义小说的出现 ,历史演义小说经历了衍变过程。中国历史演义小说 ,具有其鲜明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指导实践、科学预见未来的强大功能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世纪之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历史条件、问题焦点、认识对象、政治原则以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上形成了一些历史特点,这些特点使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是建立在五四时代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划时代的地位之上的。唯有联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才能创立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鲁迅小说的特殊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指导实践、科学预见未来的强大功能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世纪之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历史条件、问题焦点、认识对象、政治原则以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上形成了一些历史特点,这些特点使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和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本文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给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晋藩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远远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制史学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他以自己的创造性学术成就为重建新中国法律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华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法律史学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实借鉴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分别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运用隐语理论分析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论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史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所用的方法是社会学的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在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时,《新生命》杂志是一份既非反对唯物史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刊物。  相似文献   

15.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雄峰,为开拓和缔造我们伟大的国家,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成就了非凡业绩,做出了卓越贡献。汉唐两朝在开拓经营西域的历史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为塑造中华大国强国的光辉形象,发挥了主力军的历史作用。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中国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中国掀起了留学之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留学之风盛起后,留学生在海外所办报刊──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在近代史和报刊史中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留学生报刊的兴衰,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中国现当代史上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我们可从历史及相关文献记载的梳理中看到这点。在对待外来侵略、主权尊严、艰难困苦、国民精神、未来前景、外交关系、振兴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中国人民都体现出了独立、英勇、自信、坚韧、乐观、思辨的特征。毛泽东的这些特质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明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普济主义的思想很难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华夏—汉人群体对待其他非华夏—非汉群体和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华夏—汉人群体看待非汉群体和非汉文化基本范式的特点,如根本性的文化优越感和教导意愿;过早培养了强烈的类似民族主义的情感。这些历史发展对文化范式的烙印,严重阻碍了中国在世界上发挥自己希望发挥的作用。所以和美国一样,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学习文明”,如何在文明对话中反思自己的局限性,是整个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学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般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所以提出新观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创新是从实践中抽象、结晶而来,必须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和积累.历史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新观点的提出,比如:郭沫若先生用中国考古、古文献材料结合五种生产方式的论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是遵循五种生产方式,把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扩充成为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问题,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接续了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的传统,在1943出版了<苏联史学界诸论争解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一种特殊的奴隶社会,把中国古代看成是和西亚、罗马古典古代并行的一个社会时代.这本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开端和过去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多线的,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