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义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93-97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2.
庞素芬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8-49,52
从语言学角度 ,对菲尔默的格语法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了详细地论述和比较 ;同时介绍了系统功能语法与语义、教学的关系 ;并指出格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从语义的角度去了解英语句法结构 ,掌握英语动词的正确用法 ,以及可以造出正确的英语句子 相似文献
3.
试图运用英国著名翻译家皮特·纽马克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格语法及格省略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以达到原语和目的语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的目的,从而实现可懂性和可读性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付义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3):85-88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5.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6.
王承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Z1)
格语法将英语句子中的名词分成几种语义格 ,将动词归属不同的深层框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格语法可以得到推广和运用 ,它有助于解释较难理解的语言现象 ,使得学生对英语词汇有一个深层的认识 ,并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理解层 相似文献
7.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功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存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8.
9.
孙文杰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140-142
本文简要介绍了格语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对格语法应用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非受事宾语,主张采用格语法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英汉、汉英机器翻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华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78-81
汉语和英语是属于2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种,所以机器在分析转换这两种语言时碰到了许多难点。本文用实例分析机器翻译在冠词、多义词、定语、时态、名词单复数、省略或隐含成分等的处理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了改进机器翻译技术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异种语言间的信息同步处理和机器翻译是20世纪遗留下来的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国的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从技术和行业整体的角度讲还未构成一个独立的产业。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技术的产业化,不仅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而且还是资金密集和管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解决我国机器翻译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融资和资本运营、管理和规模化、市场细分和国际化问题等方面着手,研究我国语言信息处理和机器(人工辅助)翻译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期培养一批大企业参与产业引导、国际竞争,引领中小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产业公司进行分工协作,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群体,牵动整个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定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传统哈萨克语语法学论著一向认为哈萨克语名词有7种格,即主格、属格、向格、宾格、从格、位格、助格,-daj/-dej/-taj/-tej附加成分被认为是构词词缀。但它能够缀接在整类名词性词语之后,具有普适性,这表明它只能属于构形词尾。有无普适性是区分构词词缀和构形词尾的关键性区别特征,这一标准对相关附加成分身份的辨认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现行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机器翻译及其发展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对5种现行英汉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研究,归纳出译文中词义选择、层次切分和特殊句型处理的一些问题。就译文质量的提高给出了解决策略:加强系统中词典的研究,扩充研究范围,增加新的语言学知识;寻求多种复杂多义区分的途径,语义限定就是一种可用之法;重视自然语言上下文相关现象的各种规律的总结;设计强有力的文法体系,打破以句法为主的局面,应句法与语义并重。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各异,行文结构与谴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因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矛盾不断妥协、不断变通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源语先入为主的影响,译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亦步亦趋,使译文不合的语习惯,形成所谓的“翻译腔"。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列举“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和避免“翻译腔”的途径,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语言意识培养在大学英语语法练习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5):86-88,101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而英语语法练习对此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培养语言意识的相关理论背景,依据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以现有教材中的语法练习为例,侧重探讨在设计和运用意识强化型语法练习时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如任务指令、语言输入量及凸显度、语言项目难度、操作程序和思维能力训练等。 相似文献
17.
刘艳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21-124
20世纪以乔姆斯基和克拉申为代表的美国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一样的,结果语法教学不再被教师纳入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许多教学法都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轻语法知识的讲授,并且有些教学完全把语法教学排除在外,教学效果也事与愿违。从教学中是否教授语法的争论及自然教学法、心理模块、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等方面论述合理恢复语法教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