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宁夏地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然而,碍于传播途径与视角的单一性,宁夏地方文化暂未得到有力的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本文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传播特点,首先介绍了宁夏地方文化的传播内容,其次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文化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优势,从而提出更优的地方文化传播手段,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对于文化馆提出了更多的考验。为了改善精神文明,推动文化交流,要重视对于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打造出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文化辅导方式。本文主要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具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5.
李巨星 《中国藏学》2023,(5):201-207+220
加强对英美主流媒体涉藏议题的报道偏见与应对策略研究,对防范化解我国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和维护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大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方式,对2018—2022年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以及英国路透社、《泰晤士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6家极具代表性的英美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内容作了初步分析,发现英美主流媒体涉藏报道在信源、议题、情感倾向、新闻话语和表达手法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认为体制差异下的固化偏见、哗众取宠下的商业吸引以及“普世价值”下的道德绑架,是这些媒体偏见报道的主要表述逻辑。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是人类生活聚落中的最小单位,也是地域文化沿革的缩影。本文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以此对乡村振兴提了出新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基因。它体现了我国各个民族,在没有被进行特殊雕琢的自然环境下,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同时也展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及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原貌。然而,当今音乐文化正在发生基因缺失突变,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歌歌唱形式渐行渐远,人工雕琢痕迹越演越烈。这种音乐文化的缺失,势必带来音乐功能和作用的改变,致使音乐服务于人类的宗旨发生着质变,最终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次旺 《西藏研究》2016,(2):33-42
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主要包括宫殿建筑古迹、宗教建筑古迹、墓葬建筑古迹、石碑铭刻古迹、历史文献古迹资源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了解和认识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十分必要,尤其是探讨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吐蕃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佛经翻译、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发展的理解、认同及创新的状态,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与觉醒,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自觉是全球化下对后发国家与民族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面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GZ仫佬族乡的调查发现,文化自觉的缺失源于生存与文化冲突中的主动放弃、现代文明冲击的无奈应对及现代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由此提出政府-市场-村庄三位一体的导引文化自觉的动力机制,即作为推动文化自觉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以资本下乡形式的市场力量和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村庄力量共同作用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西方对于西藏的媒体建构呈现出诸多"刻板印象".文章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刻板印象"和"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并分析了西方媒体对藏报道中使用的"他者化"新闻框架.最后,就西藏如何通过改善传播手段重塑其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三层面分析模式为叙述框架,统计广州流动穆斯林群体的人口基本信息,描述其在物质(经济)层面、制度(社会)层面和精神(宗教)层面的文化适应状况,剖析存在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作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中的类似问题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个人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文化资本”这个角度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丁漫 《民族学刊》2022,13(12):118-126, 158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甘孜藏族人口向双流迁移,藏舞由甘孜藏族铭记家乡的“地域性”文化实践,逐步发展为甘孜藏族“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现象,并最终成为多民族共舞的城市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事务。藏舞的参与人员、舞姿、功能、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化条件、各民族主动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各族居民“文化合谋”的现实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起藏舞在地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新的藏舞是城市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成果,也是沟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实体,对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通过对金村庙会及其文化生态的特点的阐述与分析,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传统庙会及其文化生态存续的特点、规律,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是民间文化的源头活水,任何民俗文化事象与当地民众的社会文化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本文具体呈现了贵州清水江上游苗族独木龙舟节的丰富内容,分析了独木龙舟节的性质和功能,揭示了独木龙舟节与苗族社会文化的逻辑联系,指出独木龙舟节对于理解文化整合性、文化活力内源性和文化形式变化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方学这一概念在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被广为人知之前,其已经是一门集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在内的复合型学科.东方学可分为古典东方学和现当代东方学,现当代东方学始于19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权威的东方学者,其著作和理论对当今西方政治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对全世界认识东方世界,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作为东方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东方学者最为感兴趣,也是讨论最多的话题.本文旨在介绍和总结近当代西方世界的东方学研究领域,以及较为著名的东方学者,并分析其研究中的积极影响和固有模式带来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汉晚期 ,佛教从海路传入广西。晋之后 ,广西佛教重心逐渐北移。到唐宋时 ,桂州取代苍梧 ,成为广西佛教的中心 ,桂北呈现出一派佛法兴盛的景象。桂北受中原汉文化影响最早最深 ,又是古代广西政治和文化中心 ,使桂北成为古代广西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作为一种文化渗透 ,兴盛的佛教对桂北的社会历史乃至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探讨“桂北文化现象”时 ,必须深入了解桂北的佛教 ,充分评估它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