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朝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59-161
就起源于先秦、奠定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的“以悲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阐述了唐诗“悲音美“的特质,指出了不同时期诗歌“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傅朝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4):159-161
就起源于先秦,奠定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的“以悲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阐述了唐诗“悲音美”的特质,指出了不同时期诗歌“以悲为美”的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瑞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杨万里的诗灵活多变,新巧无比,但不险怪,人称“活法”。本文认为“活法”最主要的是构思、结构的变化万千。他的诗纵横变化,不拘一格。重铺叙反衬、重结尾寓意、重结尾逗出奇趣。善用丰富的联想将毫无关涉的事物联系起来,大开大合,构成妙趣。善在开头、结尾巧妙安排,中间起伏变化。诗人还特别善于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善于避熟就新,令人思虑不及。善于正意反说,直意曲说。善于先写错觉,再补叙产生错觉的理由。有些诗,结构严谨,但以中心事件为红线,力求有波澜,不流于程式。他的诗能在常见的题材中写出新意,与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苏轼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首先,他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这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诗贵传神,不仅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而且要在“超以象外”的远韵,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再次,他崇尚“天工与清新”,认为诗要有率真的感情、清新的意境,这一审美原则的渊源是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二棍是近几年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山西优秀诗人,其作品内敛、干净、悲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张二棍诗歌多从底层视角展开,语言简洁、质朴,作品渗透着作家对此在现世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深情的理解与悲悯.其作品美学风貌具体表现为:价值向度上在世与超越的悲悯之美,修辞策略上冷郁叙述与悲悯情怀的张力之美,美学风格上质朴、有力的精简之美. 相似文献
6.
7.
刘雅倩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22-124
柯尔律治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其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本论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柯尔律治的有机论诗歌理论,揭示其哲学观与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9.
伤逝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在现形式有宗国破亡之伤、旧欢难再之伤、生命流逝之伤,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往往是今昔对比、相物迫己、惊心节序。它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可低估,是盛传不衰的诗歌作品中一个重要品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沈宁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3-66
胡天游承韩愈以险怪救卑弱的前例,以瑰怪雄劲的诗歌创作一变清康乾诗坛的软熟之风。其美学趣尚在于表现奇特、怪诞、突兀,使人在震惊、诧异之余,寻味畸形美中的深刻内涵。其于清代首开奇诡之诗风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桂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196-202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2.
徐延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79-90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6-89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4.
田皓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113-116
蔡其矫是一位不为某种潮流而写作的独立诗人。他的诗歌自觉地遵从最初的艺术感觉,孤寂地抒写心灵的欢乐与苦痛,虔诚地担当起了诗歌的责任。温情绵延于整个生命,却尝遍守夜的滋味,是蔡其矫一生创作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海子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他的诗歌语言多用押韵、重复等手法,在内心自然态势的作用下善于对语言规范的把握与具体字词的精雕细琢。海子诗歌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古今融会贯通的取向与中西结合的立场、对平凡事物与生活气息的努力挖掘及在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气息的努力过程中塑造了一个勇于承担与自我牺牲的王子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她的诗歌充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诗歌中,她常常以宗教内容和死亡为题材,运用象征手法和大量的宗教词语以及表示否定的词语来表达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7.
鲁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47-52
通过对杨亿诗之本、诗之用以及诗歌的表现形式、创作类型诸方面的挖掘分析,提炼出杨亿主张"风雅并举"、"雅正深邃"的诗歌美学理想,再现了杨亿集学者、"博闻推君子"、清忠鲠亮之儒家诗人的才情气质,并试图解答西昆体兴起、衰弱及误读之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96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歌政教功用论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7
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政教功用论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政教功用论由“观风”说、“教化”说和“美刺”说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三者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而以“美刺”说的理论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20.
祝菊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