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袁园 《南都学坛》2009,29(3):52-55
新世纪以来,生态诗歌是诗坛上较为活跃的创作潮流,其创作主题呈现出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新世纪生态诗歌具备了形成新的诗歌思潮的基础,不仅改变了当代诗歌中自然描写长期被忽略的现状,彰显出自然景观的美学魅力,而且有效地借鉴传统诗歌资源,衔接上了被割断的民族诗歌血脉,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主题与诗歌文体相融合的美学效果,预示了新世纪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学界对生态诗歌的研究滞后于创作,具有严格学理意义的生态诗歌概念尚未得到界定,且生态诗歌创作在理论上盲目追逐西方生态学文论,缺乏对本土文艺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掘,尚未形成立足当下、借鉴传统的生态诗学体系,生态诗歌亟需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兄弟失和”可谓是鲁迅人生经历中最为伤痛的一次情感事件。然而为什么“兄弟失和”给鲁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以及鲁迅又是如何治疗这一伤痛的?这成了众多读者心中的一个谜。对鲁迅这一时期显在的生活和隐秘的思想进行并置分析,解析这一时期鲁迅思想变化的过程,从生活、情感本原上探究“兄弟失和”给鲁迅带来的伤痛,特别是以1923年后半年到1925年底鲁迅的创作来探究鲁迅如何经过漫长的精神治疗而最终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3.
孙惠芬小说对社会、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全方位观照。她肯定了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的农民进入城市行为,却又伤痛于他们的愚昧和落后;她肯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都市文明,却又伤痛于它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伤痛城市”亦“伤痛故土”是她的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慰安妇”是慰安妇自己及家人乃至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战争伤痛。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观察视点,通过解剖电视节目《纪事·记忆的伤痛》,透析了包括该节目叙事主体在内的社会人群在面对“慰安妇”时复杂的心绪里沉淀着的性别陈见。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将鲍照与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江淹相提并论,重新估价了鲍照诗歌的成就,并以“俊逸”一词,准确地概括了鲍照诗歌的主要精神特质。在创作中,从诗歌风格到构思立意,从词句的选用到诗歌意象的选取,都有对鲍照的承袭。在六朝诗人中,鲍照对杜甫的影响仅次于庾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哲学、自然、社会等层面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同时也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山水诗、田园诗、竹枝词等创作是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陇右近代诗歌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又表现出对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强烈关怀,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精神的着意突显。其民间视角和原生态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色。以生态批评作为切入点讨论陇右近代诗歌,是地方传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也能够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文化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7.
乾隆朝新疆竹枝词创作因为时代的特征与地域的影响,主体情感格调高昂、民俗内容丰富全面、创作风格繁富,手法多样,民歌风味较浓。《塞上竹枝词》想象奇丽,民歌风味浓厚,最善于描述物象。《伊犁纪事》清新明快,构思精心。《西陬牧唱词》气势宏大,古雅流丽,善于将少数民族语词运用于诗歌,使诗歌在古雅之中洋溢着西域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8.
孙惠芬在文学创作中以写"乡下人进城"见长,面对乡村现代化征程上的惨烈与温情,她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密切关注着乡下人在乡土与城市的徘徊中的危机与困惑,并在作品里透露出鲜明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城市对乡下人来说具有天堂幻境般的召唤力量,他们渴望这个幻境中的体面与尊严,却在商业社会的舒服与挑战中屡屡感到挫败和落寞,这是存在的悖谬,生存的伤痛。孙惠芬从最初的逃离乡土到现时直面这种伤痛,体现了一个作家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表现出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新世纪之后则涌现出了一些专门从事生态诗歌写作的诗人,华海与侯良学是其中的代表。华海与侯良学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时间、历程均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先在思想资源上得到了精神启蒙、而后在生态灾难的现实中萌生出生态诗歌的审美旨趣。华海与侯良学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与精神氛围的骤变有着敏锐的感悟,凭借着诗人的良知与社会使命感创作了一系列生态诗歌作品。气质禀赋、思想资源与环境地理的差异,使他们的生态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文化质地与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0.
李觏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家乡著述讲学期间,创作了大量描绘当地自然风光、吟咏性情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山川风物的亲近和爱赏,具有浓郁的生态意味.不仅如此,李觏万物同源、惜生爱物的哲学生态观及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物与"情怀,均与现代生态伦理精神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昧、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一位奇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像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花圃中。他写诗呕心沥血,以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奇峭瑰丽的独特诗风,尤其是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更是别具特色.李贺一生创作了240多首诗歌,音乐诗虽然篇目不多,但想象丰富.构思奇巧,感情炽烈,艺术手法新颖别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主要拟就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申胡子咸篥歌》、《龙夜吟》、《听颖师琴歌》等作品来浅谈一下李贺音乐诗的艺术风格。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李贺的音乐诗继承了屈原…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弗罗斯特创作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国内对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作为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生态文学的四个思想内涵,即工业和科技批判、欲望批判、生态责任、生态整体观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解读,可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它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自觉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注重文学的形式美,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谢榛立足于诗歌的构思与创作,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其中的"兴"是指诗歌创作的欲望或冲动;"趣"是指化实为虚;"意"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是指诗歌的表情达意合理.诗之四格缺一不可,必须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16.
皎然《诗式》与中国诗学之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由唐音入宋调的关键。皎然《诗式》的诸多理论和范畴所揭示的意义昭示着唐诗从创作构思方式到批评观念的转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诗学的发展变化,可视为中国诗学转型的理论界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易象思维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相通的根源,山水画作为诗歌创作的媒介,以及诗人以山水画家的身份体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成为宋代山水画影响"苏门"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途径。山水画的"立象尽意"、"重画尽情"的思维方式和"苏门"文人以画家的身份创作诗歌,对其诗歌的取材方式、构思方法、审美风格等产生影响,从而"苏门"文人诗歌呈现出画趣、奇趣、理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形成的意境理论中,刘禹锡对此作出了贡献,他站在总结自己创作的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了诗歌意境构建的内部结构;用佛教,包念致悟的方法来解决意境创作的构思困难。本文探讨了上述问题,并结合他的创作,分析了其理论在他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勰以“神思”为代表的创作构思论与柏拉图以“灵感”为代表的创作构思论,既有类同性也有差异性。类同性体现在二者都带有神秘的理论色彩,强调作者情感的重要 作用;差异性则体现在二者对创作构思来源、创作构思前作者主体的状态、创作构思过程中作者主体的状态等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出中西文论在审美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李白长期在外漂泊,主要走水路,江行经验丰富,他所创作的江行诗也是唐代最多最好的,江行生活与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若从文学创作与江河行旅的关系入手,不仅可以探索到李白江行诗的艺术特色,还能解释为何李白一到江上就多诗情的问题.这个问题还触及诗人情兴的引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涉及诗人构思与取景的关系、诗歌题材与创作个性的关系,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