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古汉语韵母的研究中,人们从介音,元音和韵尾诸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这对最后廓清上古韵母系统的面貌,统一对韵母部类的认识是有益的。上古韵部中的阴声韵部是否有辅音韵尾存在,学术界还有较大分歧。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这些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语音中,声、韵、调(声母、韵母、声调,下同)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不仅缺一不可,而且互相影响。在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它们亦不仅有着各自的演变史,而且有着互相影响的历史。在古汉语语音研究中,韵好于声,最差的则是调。在调的研究中,调类的研究又好于调值拟测。在韵方面,从先秦到明清,不仅有大量的韵文在,而且有字书,特别是韵书存世。声母研究方面,特别是上古,比韵的研究自然差得多,但我们仍有先秦的押声  相似文献   

4.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可以说是对上古音研究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清代古音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分部的研究上,而通过《诗经》押韵来推求古韵则是研究古韵分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古音学家们在辨析古韵分合、建立古音体系时都毫无例外地要利用这条途径。每位古音学家对古音的认识水平、审辨能力,都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韵母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代所译佛经中提供了大量梵汉对音的材料,梵语汉语虽然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为构拟汉语韵部提供参考。文章利用宾三藏佛陀耶舍等人的八部译作,构拟了十六国时代长安音的韵母系统,从中可以看到汉语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研究韵母对音,必须首先明确日语与《切韵指掌图》的各自韵系特点,然后分析日本人在接受与改制汉字音时所作的努力。 总的来说,日语韵系要比汉语韶系简单。日语韶母的数量比汉语少,单元音只有五个(a i u e o),单元音韵母和复合元音韵母合起来总共也只有三十四个。而《切韵指掌图》所反映的汉语韶系要复杂得多。《指掌图》共二十图(基本与中古十六摄相当),二百零六韵,只是平声韵就有五十二个(日语无类似汉语的声调特征,中古汉语互相匹配的平上去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彼此完全相同。所以本文下面所谈平声韵均包括了与之相配的上声与去声),入声韵有三十五个,平声与入声加起来共有八十七韵,超过日译汉字韵母总数一倍多。这样,日本人在对译汉语韵母音时,必然要合并音位或复合韵母单元音化,形成了一个日语韵母对译几个汉语韵母的语音面貌。从音理上讲,音位的合并要有合并的条件,复韵母单元音化也必然要符合汉、日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道俊《〈说文解字注〉古韵订补》在材料收集、研究方法、理论阐述方面多有创新,针对前人的研究具有补缺纠谬之功,进一步丰富了古韵研究,乃《说文解字注》上古韵科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对于汉语上古韵部之间的音转情况,学术界提出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四种类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古韵部类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以称为“旁通转”的音转现象.文章列举出古韵30部之间属于这种现象的30类音转材料,对这一音转事实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9.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11.
金代山西古体诗的韵母系统可以归纳为19部,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韵母系统基本一致,从总体来看反映了当时通语的语音系统。和中原音韵相比,这个韵母系统具有3个特点:入声仍然作为独立的韵部存在,山摄还没有分成桓欢、寒山、先天三部,车遮韵、支思韵尚未形成。古体诗用韵研究对于汉语语音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没有做分时分地澈底细致地研究,笼统地说上古声母有多少多少个,是难以叫人信服的。这比韵母的分部研究还要困难得多。文献材料不比活的语言,我们当今可以经过方言调查后,说某地方言声母和韵母各有多少,但也不能笼统地说毛泽东时代汉语声母有多少,韵母有多少。一个时代的声母和韵母不能来一个总和。如果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话做标准,那到可以说出声母和韵母的具体数目来。根据汉字所能反映的上古声母的实况有很大的局限而且为数极少,这里只是以扬雄《方言》为中心,探讨秦汉以来声母分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在较早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鼻音韵尾的,只存在阴声韵,还没有出现阳声韵。从古典文献、形声字、方言三个方面对上古汉语中的阴阳对转现象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阳声韵不是随意对转的,而是先出现阴声韵,后出现阳声韵。  相似文献   

14.
殷商时代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殷商时代已识的一千零甲骨金文摆进周秦音系中,观察它的分布特点,从而上推殷商音系。初步结论是:殷商音系有19个声母;韵部应分阴、阳、入三大类,暂定29部,每部只能分开口、合口各二等,最多四个韵母;有声调区别,可能与周秦相同。  相似文献   

15.
从白居易讽谕诗的用韵看元和魂痕分用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文是研究汉语音韵史的重要材料.王力先生说:“历代韵文本身对汉语史的价值并不比韵书、韵图低些.六朝以前没有韵书,因此六朝以前的韵母系统主要从韵文中显示出来.”“切韵以后,虽然有了韵书,但是由于韵书拘守传统,并不象韵文(特别是俗文学)那样正确地反映当代的韵母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的实际押韵,来补充和修正韵书脱离实际的地方.”利用韵文研究韵母系统的困难也不少.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了韵书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三上面我们对变文的二十三个韵部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并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和《汉语发展史》的晚唐韵部二十七韵作了一番比较。应当指出,唐五代说唱家写作变文,既不按照当时的《唐韵》或《切韵》的规定来押韵,当然更不会拿现在人所拟定的什么二十三摄五十五韵,或者二十七韵、二十三部来押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口语,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用作韵脚。韵母相同的字自然都属于同一韵部,韵母相  相似文献   

17.
作为把古音学引向真正的科学道路的奠基作,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影响着整个清代的古音研究。这部巨著采用归纳上古韵文用字、分析汉字谐声偏旁、考察异文假借、离析唐韵的科学方法,将古韵分为十部,为后人研究、认识上古韵部开辟了成功之路。但筚路蓝缕,瑕疵多有,其后古音学家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佩、王力等人都对顾氏的不足提出  相似文献   

18.
从现存文献来看,上古汉语似乎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但是周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例如《诗经》、《楚辞》,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从文献观察,这些双音节词在当时,尤其是在后来的汉代,又以意义相同、语音相近的单音节词出现。本文分析了见于《离骚》中的这种双音节词现象,认为双音节词的单音节化是上古汉语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作者运用汉藏、苗瑶、壮侗诸语言的活材料(包括汉语方言的活材料)和汉语古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远古、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写出了一组论文,其中包括: (1)《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 (2)《远古汉语的九大韵部》; (3)《上古汉语元音的高音化规律》; (4)《远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5)《清儒古音学研究的再评价》。下面是第一篇《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全文约两万数千  相似文献   

20.
有关《蒙古字韵》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字韵》《蒙古韵略》《蒙古韵》是性质相同名称不同的韵书,另外还有《蒙古韵编》《蒙古韵类》等不同称呼。《蒙古韵编》应当是1270年至1286年之间产生的,《蒙古韵略》《蒙古韵》也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蒙古字韵》是1308年朱宗文校订诸书时择其善者命名的。《蒙古字韵》的字头对汉字来讲是一个标音的类别,不是音值的描写。《蒙古字韵》就是蒙古字拼写的汉字韵,分析《蒙古字韵》要以汉字韵为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