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批评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及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并对其应答模式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深化言语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关于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论争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概念的分歧。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在这场论争中却几乎没有被提及。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文学事实是一种制度性事实。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建构主义不是笼统地反本质主义,而是反柏拉图式的本质主义。文学建构只能是语言的建构,而且只能是一种规约性建构。作为一种资源、一个视角,言语行为理论使文学研究走向了开放性、语境性和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移植到言语反语的研究中。运用该理论品读文学作品中言语反语这一语言手段,能较深入地感知言语行为语用意图和言语反语实质及形成机理。从言语行为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MargaretMitchell代表作《飘》,可知言语反语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违抗合适条件是履行言语反语行为的基础和前提;领会言语反语的言外表达效力是理解作品灵魂和反语机理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从Austin言语三分说、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三个方面阐述服务业言语交际现象,继而从会话含义的动机因素、合作因素以及关联因素三个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梳理.其目的是使言语交际的双方能看对象、知语境、讲实效,做到善听善说善解,促进国际服务业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后由塞尔修正并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加完善、系统的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礼貌言语行分为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索绪尔的"顺应理论"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则没有真正做到顺应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调查研究汉语和美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调查的理论框架是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本文语料收集采用了"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调查法.被试者是中美非语言学专业的大学生.数据分析集中在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上.我们采用了根据言语对面子的正负影响来评估礼貌值的方法.由于中美的社会因素观不尽一致,我们增发了社会因素评估问卷,受试者仍是中美大学生.本研究结果基本上没有驳斥而是再次证实和扩充了Brown-Levinson理论.Brown和Levinson的权力、距离和难易程度以及本研究增加的情感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但影响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抱怨言语行为策略、实施方式等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抱怨言语行为存在的不足后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侧重于汉语和其他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汉语抱怨言语行为,为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本文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及其Austin与Searle对言语行为的不同分类,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一些特殊的言语现象,并且从分析思维、个人主义、宗教信仰、风俗文化习惯这四个方面对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西方文化特征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2.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言语行为视阈中关联理论对认知转喻学说的补偿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潘萨和索恩博格创建的认知转喻学说提出,转喻是阐释各类言语行为的强大认知工具,转喻原则为话语者快速准确地找寻到符合意图的选项提供了一个自然而合理的解释方案。存在于言语行为中众多的"部分—整体"关系具有非均衡性,其中相对核心的元素更有可能替代言语行为整体而构成转喻关系。但认知转喻学说并没有深入讨论为何话语者会在许多情形中舍弃核心元素而选取边缘元素以替代整体图景。最近颇受瞩目的以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为突破口的关联理论能够在此方面予以适切的补偿性阐释。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为包含以言表义和以言行事这双重结构。以言表义体现了言者的语言资质,以言行事体现了言者的交往资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割裂了言语行为双重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前者只关注语言本身,专注于译本的内部研究;后者从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着手,专注于译本的外部研究。以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为基础进行译本研究既能根据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考察译本的语言资质,又能根据言语的协调性规则考察译本的交往资质,对译本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 ,讨论了跨文化谈判各阶段言语行为的构成 ,即概说导入、明示需求、讨价还价、打破僵局、妥协让步以及达成协议等阶段的言语行为。探讨了谈判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谈判言语行为的间接表现手段 :如开门见好技巧、从积极处进言技巧、“夹心面包”技巧及以对方利益为重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通过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合适条件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等间接言语行为的4种识别方法。认为听话人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Brown与Levinson根据他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们的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及对面子的需求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根据面子保全论中的礼貌策略对著名的文化巨著<红楼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所用礼貌策略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帕瑟和桑伯格在脚本理论中首次从认知转喻的角度解释了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思维机制。以话剧《雷雨》为例,通过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指令类言语行为中,交际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转喻行为脚本的使用及转喻概念的行使并非一成不变,受到个人语用因素、认知因素、现时语境及指令类言语行为次分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言语交际中成胁受话人情面的言语行为(FTA)及其调控策略进行语用分析。首先运用“利益中心”语用原则分析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介绍了成胁受话人情面的言语行为理论,并结合例证分析;最后指出了降低FTA威胁或伤害情面力度,增加礼貌程度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