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和教 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始终是教育过程中主动参加者。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但是,由于受“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形成一种依赖教师迷信教材 的心理,根本不懂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如果说所谓的主动学习,那也是“认真”的听课,“勤奋”地作笔记,“苦苦”的背教材,一旦面临问题,便…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心论,是指英语教学过程中两个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在英语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上课老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批评。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 由于交际法教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ness)很快就流行开来。学生中心论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取代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参与并决定课堂活动和设计,课堂以学生的交际活动为主。实践证明, 这两种中心论在英语教学中都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另外一种教学中心论——学习中心论(learning- centeredness)。学习中心论指出,虽然教无定法,但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中心论点明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可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由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人文杂志》发起的关于“矛盾”理论的论争,由于马佩、邓晓芒、桂起权诸位著名学者的参与而格外引人瞩目。由于我的一篇文章(1)是引发黄先生思考和研究辩证矛盾理论的主要“触媒”之一,加之讨论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我的学术观点,黄先生多次邀请我参与论争.最近仔细研读了争鸣各方的文章,感到这场论争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若能继续进行深入研讨,能够触及现代逻辑哲学及一般哲学研究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故撰写此文,以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展开。1.何谓“逻辑矛盾”?黄展骥先生把辩证学派划分为“鹰”、“鸽”…  相似文献   

4.
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主体说"是为解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争端而提出的,从表面看,似乎是坚持"两点论",但它实际上是在搞"均衡论",它回避了学生是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客观事实,是一个带有折中主义倾向的命题.此命题背离了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理论上越来越陷入困境,在教育实践中也不断造成危害.科学的定位应该是把教学的主体地位完整地交给学生,教师作用则是以"导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评周谷城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研究张小燕沙青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上半期,中国哲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逻辑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实际上是30年代有关论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不过,规模却大得多,遍及全国逻辑学术界。30年代,潘梓年试图以“方法论”与“技术论”来...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的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万民 《齐鲁学刊》2003,(4):118-120
接受美学理论高度肯定了读者在美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 ,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 ,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影响教育的效果 ,“学生参与”是实现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最佳路径等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主体教育和现代认知理论指导下,为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数学素质而建立起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程序。由于过去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例题 模仿”、“告诉 练习”、“照搬教材”等弊端,就尝试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主体探索、解决问题的习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围绕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数学素质的目标,立足于现行教材、数学要求和数学实际的前提下,重点对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初步构建“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理论、特征与原则等内容体系,结合课堂,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反思型外语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兰 《理论界》2005,(12):248-248,F0003
由于行为主义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倡导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观,以确立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以教师思维的改变来带动其行为的改变,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达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去适应教师,教师怎样教,教什么,学生就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更注重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教师教了什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是不理想的。今天,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关于“功利主义”的论争。显然,这场论争的展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根源,而且还与社会的现实和实践需要密切相关。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是功利主义和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三角形为工具,对这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八种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成网络图,并进行合并和化简,最后得出教学过程的网络图,圆满地回答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同时澄清了一些含混的看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点,已为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为什么说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呢?教师又是不是主体呢?两个主体又是什么关系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会发生矛盾吗?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学生观的主要内容,而学生观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是认识的唯一主体;从矛盾论的角度看,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是语文教育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这两方面均决定了学生是语文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学习者”。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八年,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如何看待与估价这场重要论争,历来见解不一。尤其是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更把这场论争搞得面目全非。本文着重就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这场论争是从一九二八年正式展开的。但早在一九二三,二四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就提出了“革命文学”主张,指出作家应投身革命实践,“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  相似文献   

15.
引 言 “问题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是苏联教育家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马赫穆托夫思是“问题教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这一方面来。问题性教学的实质就是要遵循创造思维活动逻辑程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教学实践中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由学生自动解决问题,但不忽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 (一…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加速着封建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当时,最能够振奋人心的号召是“保国保种”,最能够激动思想的问题是“何以自强”?围绕这一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焦点,不同思想观念之间尖锐地冲突与斗争着。 1867年,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开始,论争是由同文馆扩大学科与招生范围是否妥当而触发的。随后,论争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思想矛盾:“格心”与“洋务”二者在自强运动中的关系问题。这场论争的出现,是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封建上层社会的曲折反映,也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政治原则遇到挑战的前奏曲。在这场论争中,一方事实上偏离了以“正德”为首要的封建政治原则,突出了“利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两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一、“两课”教育的尴尬“两课”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有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教材和教师却难以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吴柳云 《南方论刊》2006,(3):72-72,53
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效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求知,达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这个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和认识的积极参与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求成性,并能在教师指导下,达到自教的境地,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1.我们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以首先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为前提的。既不否认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不否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论争.第一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论争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第二次论争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这一问题;第三次论争发生在2004~2006年间,论争的重点在于改革的成败得失问题.在这几次论争中,改革派最终取得了上风,使改革开放得以持续推进.这些论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起因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