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所处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人生奋斗目标。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长期对中西文化的自觉的批判和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抉择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创造性的文化变革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0,21(1):14-18
周恩来不仅是最早探索而且是最早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中共中央主要的负责人。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大体上经过了三个时期 :从大革命后期到中共六大是第一个时期 ,六大以后到 1 92 9年 9月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是第二个时期 ,再到六届三中全会是第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内 ,周恩来对党的队伍的恢复和发展 ,对于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壮大 ,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都起了主要的作用。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 ,周恩来做出了仅次于毛泽东的贡献 ;而在全党实现工作中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中 ,周恩来则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向阳 《南方论刊》2022,(8):19-20+2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产物。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体现了革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分析和考量。其体现了在考察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的实践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及群众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将农民视为中国革命重要力量,强调农村建立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农村大革命在报告出版后迅速高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蓄积了力量。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重新学习这段历史,就会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5.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面临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外的重重困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土地革命早期(1927~1930年)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并将革命不断引向胜利.对革命道路的创新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核心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富有理论思维、富有哲理的民族,产生过许多大思想家,为人类贡献过卓越的智慧。由于近代中国的国情所致,近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基于近代工业社会之上的近代政治学说。进入20世纪之时,由于世界形势的剧烈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志士仁人亟切地寻找救国拯民的途径和方法。在变法维新改良的努力失败后,自然地要求革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非理想之美好,并不能改变国家民族之现状和命运时,自然地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无实践也无理论。“十月革命一声…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探索,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就明确地表明革命的目标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重新制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0-34
毛泽东同志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而且毛泽东也反对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以推进马克思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李厚银 《理论界》2009,(3):26-27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为以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当代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政治制度 ,是我国立国的四大政治根基。对于这四大政治根基的确立 ,毛泽东同志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把国家的工业化作为革命的最高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其主要含义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思想.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荡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文化纲领,明确了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并总结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确定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目标,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中国文化事业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对文化强国目标的追求以及繁荣文化的举措,有着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在他丰富的思想理论中很多论述都涉及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他在“民主法制”、“公平平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追求中所折射出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钟德涛 《江汉论坛》2003,2(12):23-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相联的重大问题。迄今为止,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最大。本文以史为据,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和伟大旗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奠基者及其事业的开拓者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上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冲破“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提出并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董青 《理论界》2008,2(2):24-25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为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即孕育着对外开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进一步阐述和丰富了这一思想,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未能完全实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和失误,但其基本思想,无疑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对外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历史地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苏区社会历史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