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李清照词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身生活,塑造自我形象。《漱玉词》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创作主体的“自我”,抒发的是词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及感受,再现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古今第一才妇”的形象(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相似文献   

2.
诗中应有“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应有我”,抒情诗离不开“我”。这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一首打动了千百万人心的佳作,诗中多次出现“我”。除数处“我敢说”属于过渡性语句外,有两段集中抒发“我”的思想感情。一段是:当写到张志新烈士惨遭杀害,“正是需要光明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人大制度“依法治省”研讨会综述陈家义广东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坚持重在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以“依法治省”为主题,举行研讨会。与会者大胆探索,抒发己见,很有见地。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一、对一些法治概念的不同见解依法治国、治省、治市、...  相似文献   

4.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曰“爱国热忱”,一曰“自豪”感。陈贻焮先生在《山水诗人王维》一文主前说,(《唐诗论丛》第89页)他是指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大破之,斩首二千余  相似文献   

5.
清莲赋     
中国人常常用来象征品格坚贞高洁的,有青松翠柏,有梅兰竹菊,还有莲花。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乃“花之君子者也。”这篇简洁清雅的散文,刻画了莲花高洁的品格,抒发了作者鄙弃名利而洁身自好的志趣。梅兰竹菊松柏莲,也许可以合称为“七君子”吧!  相似文献   

6.
关于屈原自沉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研究屈原沉江的逻辑起点应是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及其意义。“赐死说”根据不足 ;“殉国说”是特殊时代的“古为今用” ;“殉楚文化说”、“政治悲剧说”对主体认知不够 ;而“洁身”、“殉道”、“泄愤” ,皆为屈原自沉动机的不同方面 ,与屈原作品的情感抒发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焦彤 《中州学刊》2006,(5):246-248
刘辰翁作为我国评点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杰出的评点大师”,对我国评点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使评点的目的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实现了评点文学从“为人”向“为己”的转变。刘辰翁当年从事评点的初衷在于抒发己怀、讲授后学,传于儿子门生,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有十种是描写士妓之恋的 ,与唐宋作品相比 ,这类剧作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创作主旨 ,在于借助士妓爱恋过程中的沟沟坎坎 ,表达自己的人生设计、价值观念及道德褒贬 ,抒发强烈的郁懑情怀。但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元代文人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造成了他们意识与身份的分裂 :身处“小传统”的圈子 ,周身流淌的却是“大传统”血液 ,用“小传统”文化的形式宣扬“大传统”文化的意识 ,使他们最终也没有实现对“小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及思想上对“大传统”文化的超越 ,这不能不说是一代文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都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化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此时谈论“乡愁”似乎不合时宜。然而,“乡愁”反映着人们对自身来源的追索,而对来源的追索中包含着对自身本质的追索。本文尝试对“乡愁”的抒发和对本质的追索之间的关系做一诗意和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2):71-74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及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承的活动区域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乔宇 《兰州学刊》2009,(4):33-36
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中爆发了一场关于《物不迁论》的择法大争辩,这场争辩以镇澄和德清为代表人物,明末许多高僧都参与其中,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文章以镇澄《物不迁正量论》和德清《肇论略注》为主要文本,探讨二者《物不迁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的差异和得失。  相似文献   

13.
高俊林 《殷都学刊》2007,(1):135-140
作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兼革命家,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立场始终息息相关。“假复古之事业,寄革命之精神”,是他在其时西学浪潮滚滚而来之际大力提倡国学的隐衷所在。而他对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之所以给予高度赞赏,除了因为这一时代与当时社会背景颇多相合之处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章氏本人一贯的种族革命立场使然。  相似文献   

14.
清代以来,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学逐渐兴起,并迅速以狂飚之势披靡天下,挑战程朱理学。清代礼学的研究以考证为基础,以经世为目标,体现出考经求礼、循器明礼、以情释礼、因事研礼的特点。礼学家们藉考证以明礼意、达人情、经世用,使礼学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以武力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北伐计划一时难于实行。南方的革命军力量相对弱小,要战胜强大的北洋军阀也无可能。在此情况下,孙中山毅然放弃北伐的计划,决定让出临时大总统之职予袁世凯,以便假借袁世凯之手实现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这实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一味地指责孙中山不坚持武装斗争,是不公正的,简单地把让位说成是“失误”或“悲剧”,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宦官政治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佛教 ,积极营建寺院 ,是天下佛教寺院重要的檀护力量 ,各处的佛教僧团也呈现趋附宦官势力的倾向。因此 ,这成为明代宦官政治史和佛教史的一大特点。宦官营建寺院的活动 ,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总体上是借助于皇家背景 ,使其势力由宫廷渗入民间社会 ,其实际意义也远远超出宗教范畴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处在汉族人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各地的反清斗争绵延不断,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棘手。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仇视。对于清政权来说,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巩固统治,必须首先缓和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而对于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降清知识分子以其娴熟的治理国家经验帮助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这一目的,从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扈尔汉家族是清初著名的军功世家,为清朝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本文利用《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对扈尔汉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军事功绩进行梳理和论证,进而展现出扈尔汉家族对清初政治、军事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雪梅 《殷都学刊》2007,(4):149-153
清代孟学研究呈现考据特色,考据性的孟学著作浩繁,成绩卓著,但考据的孟学并非孟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一方面考据孟学流于烦琐;另一方面是以曲折而隐晦的形式表达思想,显示孟学在清代演变的思想轨迹,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孟子正义》。  相似文献   

20.
王雪梅 《北方论丛》2008,(1):108-111
清代孟学研究呈现考据特色,考据性的孟学著作浩繁,成绩卓著,但考据的孟学并非孟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一方面是考据孟学流于烦琐;另一方面是以曲折而隐晦的形式表达思想,显示孟学在清代演变的思想轨迹,如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