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逸对《离骚》首六句之注,颇多讹误。“皇考”非言父,亦非言曾祖,乃言受氏之祖;“伯庸”即是,此伯庸乃楚武王之长子句王庸。“降”非言屈原出生,乃屈原自言降神;所以选“庚寅”,是因重黎此日被帝高辛所诛而成神。“度”非言时节,亦非言器度,乃回、次之意;“肇”乃“兆”之假借  相似文献   

2.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虽非专治《说文》者,但常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中称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且大多持论平实,结论精当,诚足以醒聩指迷,嘉惠学林。但王氏之说亦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今于王氏诸书中寻析其明言段说之谬者,釐清畛域,扬搉是非。希能釐清个中悬疑,得其所宜。今推王氏致误之因由,大致有过信他书而误、语义未明而误、以意改窜而误数端。  相似文献   

3.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相似文献   

4.
1 训诂中用同义词释词时,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称之为“统言”、“析言”(统言又称浑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又称别言、对言、对文)的术语。周大璞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浑言、统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对言是相对而言,散言是不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散文。” 统言和析言的语言现象,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早已有所表现,且很盛行,不过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如:  相似文献   

5.
《汉宫秋》的主题非政治,亦非爱情。它是借历史悲剧写人生迷惘,表现了自古以来备受尊重、前程远大、自命不凡的中原儒生,在元代被打入备受歧视和践踏的社会底层,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感到困惑、痛苦、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悲愤诗》,其体有二:五言体与骚体,范晔以为均为蔡琰作而载入了《后汉书·董祀妻传》。《悲愤诗》是否为蔡琰作,自苏东坡提出否定意见后,学者或肯定或否定,一直争论了几百年。经过数百年的争论,迄今,除个别学者外,多数学者意见已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作,骚体《悲愤诗》非为蔡琰作。经过初步研究,我亦同意有些学者的意见:骚体《悲愤诗》非为蔡琰作,五言《悲愤诗》亦非蔡琰作。若欲明其辨,不能不先就蔡琰的有关生平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7.
禅宗意境虽不可说,但却可以借助文字有所显示。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宋代文字禅的兴起,使禅宗语言哲学完成了由不立文字、道断语言,到不离文字、不执文字的无痕换骨,充分展现了禅宗在语言哲学和方法论上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8.
从宋代文字禅出发对诗禅关系作番考察,文字禅的形成可看作诗歌艺术对禅宗渗透影响的结果,禅宗内部亦形成了独特的禅家诗论。由此立论,诗禅关系并非时人所论为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这种互渗有其本体论、自然观及表现论方面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对"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而社会文化影响自我构念又是心理学研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视角。尤其是近几年从文化的动力建构过程来研究自我构念,这对于以前静态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动力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文化倾向的自我构念:集体主义自我构念和个体主义自我构念,在不同的启动情景下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构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自我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不同,西方个体表现更多的个体主义,东方个体表现更多的集体主义。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两种倾向的自我构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10.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以诗入禅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特有风格,而用道歌言佛理却是藏传佛教的一贯传统。前者多是清新、精练、格调淡雅,后者多为庄重、严谨、气势恢弘。研究两者的区别对深入认识佛教这两大传承系统的佛学思想之差异,挖掘其内部的深层次联系,从而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加强两者的沟通和对话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对深层的跨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指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文化,这里从价值念、思维方式、文化定势和非语言行为等深层的文化层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口语考试既涉及言语交际又涉及非言语交际,它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参与者在考试过程中的参 与方式等方面不同于笔试。非言语交际因素在口语考试中主要表现在体态动作、面部表情、服饰装扮、讲话者之 间的距离、副语言等方面。文章欲探讨非言语交际在口语考试中的作用,以期分析影响口语考试成功实施的非言 语交际因素以及探讨考官如何应用非言语交际因素有效地进行考试。  相似文献   

16.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北宗禅对他的心态影响颇深,表现在出处观念上,即济世之志与清净禅理的 结合;表现在文学上,即是禅思与诗情的结合。张说在山水诗融禅境入诗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我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对我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以禅喻诗和诗歌词语的丰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日本禅与军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禅宗鲜明、彻底的护国主义特征使其移植了俗不可耐的攀炎附势的传统性格及动辄即成为政治与国家的御用物之御用本性。军国主义战争时代一来临,日本禅宗随即成为所谓"神国皇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而日本禅则由否定生死两元对立之念出发向否定善恶分辨之心等一切二元对立发展,最后发展至否定一切人伦之道德。修禅至此境则抵达禅之开悟境界,即"无分别之分别","无念无想"之境,也即悟道成佛之境。日本禅的这一特质正迎合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精神之需要,成为"皇军"之"军魂"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紀念英国詩人莎士比亚誕生四百周年(1564—1964),外国語言文学系英語专业师生开展了各項紀念活动。四月廿三日晚上,举行了一次文艺晚会,在会上,由吳继輝副教授作了莎士比亚生平介紹,钟日新副教授作了《萧伯納論莎士比亚》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前人在探讨宗杲批评默照禅的原因时,多从禅学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宗杲生活的时代背景,因而所得结论相去甚远。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禅学背景,结合临济宗的宗风与大慧宗杲的性格特点,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除由于禅法不同的因素之外,主要是以积极用世的态度批评默照禅事事莫管的冷漠态度,以求变通佛法切合当时的世情,实现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为物作则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