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瑜青  杨超  陈琦华 《社会》2001,(5):37-39
我国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而其中 ,国有企业职工可以说是一个中坚力量。国有企业职工对于我国法治现状的看法 ,体现了我国的基本阶级对于法治建设的认可程度。为此 ,我们就“国有企业职工对于依法治国的现状及其看法”作了专项调研。  相似文献   

2.
麻艳香 《社科纵横》2002,17(4):30-31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 ,特别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和与现代德治的对比分析 ,论证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10):15-1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依法治国的坚实思想基础,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和战略部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具体体现,坚持党的领导是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的具体反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唯物史观阶级观点的具体应用和展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为民族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史浩林 《探求》2008,(4):4-7,75
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有着多层次的内在关联,既有法治与和谐的一般联系,又有和谐社会与法制、民主、公正、人权和社会安定的相关性及其对法治的客观需求,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实践平台和验证标准,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
析依法执政     
史浩林 《探求》2005,(Z1):74
在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具有共生共荣关系.依法执政本身并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没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然也失却了存在的意义.同样,依法治国也离不开依法执政.因此,对于依法行政的本义,必须遵循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来解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立足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协调推进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芙华 《社科纵横》2005,20(5):124-125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是对传统的治国方式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的一种创新和升华,它将其三种涵载体,即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基本环节:1.加强与“依法治国”方式的结合,增强社会舆论的强制力;2.加强实际的宣传教育,坚定人们与新时期相适应的正确的内心信念;3.冲破传统的治国方式,创立新的具体的德治环节,产生新的“传统习惯”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治国方略,这是我国在治国方略上的重大调整,是我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何调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治市、治村、治税、治路等有何关系,这些都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真正实行依法治国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中国宪法,已经成为中国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行依法治国,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法治国家的标准,实现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断,并对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这是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进一步用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地位,该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已非权宜…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6):77-8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如何加强人权保障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是人权得以实现和落实的重要保障。人权保障是依法治国推进程度的价值衡量标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整体推进,全面贯彻四中全会提出的人权保障的要求,促进法治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依法治国视野下人权保障的重心在于落实和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要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人权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防冤假错案,充分发挥好司法机关在人权司法保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苹 《探求》1999,(Z1)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我们必须对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才能促使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一、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统一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相似文献   

14.
加强民政法制建设,大力推行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既是民政适应新形势,有效发挥职能,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发展民政事业的内在需要。笔者认为,民政依法行政要做到“六要”。意识要强要执好法,必须具有较强的执法意识。当前,要做到“两克服、两树立”。一是克服无关紧要的思想,树立依法行政是深化民政工作改革的观念,要强化依法行政的紧迫感。二是克服怕乱畏难思想,树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观念,要强化依法行政信心。要认识到民政依法行政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是新时期推动民政事业…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10):10-14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探求》2015,(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重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法国;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实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独立和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相似文献   

17.
<正>做人要有底线,治国同样要有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就是现代国家的底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清楚地表明,公平正义和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就是  相似文献   

18.
吴克学  马永华 《社科纵横》2009,24(8):5-6,19
现代社会主义政治观追求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政治文明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政治境界,民主政治是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政治方略。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祎敏  重九 《社科纵横》2005,20(1):73-7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法学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治国之道的科学活动 ,承担着法治建设中的神圣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成为中国成功实现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之一在于司法改革 ,而与司法改革相配套的条件之一便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的选择应当是基于中国本身的法律 ,形成真正充实、统一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依法治国凝聚了百年来党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创造了新的辉煌成就,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经验。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四重内在逻辑,即富含深刻的历史逻辑、厚重的实践逻辑、系统的制度逻辑和科学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